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21)02-0132-09 每一种技术的诞生都寄托着一定的大众需求,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下社会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人工智能虚拟偶像产生和发展的技术前提便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新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和生产趋势也随之升级。智能技术逐渐参与到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成为人们进行文化创造的工具,并不断影响和重塑着社会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给社会大众带来多元文化景观,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作用下,人们能够观赏“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仿真偶像的文艺演出并与其进行互动,体验偶像文化产品新颖的感知形态,虚拟偶像也高效回应着粉丝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人工智能虚拟偶像身上,多元技术共同营造着能给大众带来视觉冲击和奇异体验的场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偶像形象能够迅捷地通过短视频传播,增加人们与虚拟偶像的接触机会,加速大众对其的了解与认知。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文娱产业进行着深度融合,新的人工智能虚拟文化实践产生了新的虚拟偶像文化现象,对社会文化生产与消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技术“造星”:虚拟偶像的生成逻辑 (一)虚拟偶像技术“造星”与符号编码 虚拟偶像是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建构的抽象文化消费符号,以符号化的表演形式满足着受众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它拥有诸多令受众认同的外在和内在特质,具有深度学习功能,可以与大众进行交流和互动,虽无真实生命与思想,却呈现出“人格化”的视觉形象,能够拟仿真人偶像进行形象运营,参与到文艺演出、新闻播报和营销宣传等活动中。其展现出来的身份包括虚拟歌手、虚拟主播、游戏和科幻影片中的虚拟角色等,不断拓展着人们的想象力,为大众呈现新奇景观。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虚拟偶像产业,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大放异彩,从2007年的日本虚拟歌姬“初音未来”到2012年的中国首位虚拟偶像“洛天依”,都体现为与真人偶像极为相似的运营模式。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物品只有首先成为符号然后才能成为消费对象,被消费的正是其个性和差异。[1]借助虚拟“人格”符号,虚拟偶像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知、理解与认同。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虚拟偶像作为一种虚拟存在,有着一整套被建构出来以维持和证实自身存在的符号意义系统被消费。消费并非根据视觉形象、信息和声音实体来界定,而是通过把这些东西组成的总的意义实体来界定,有意义的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2]文化符号的衍生性效应是文化商品的重要特点,体现为范围衍生、渠道衍生和品牌衍生等。[3]近年来,虚拟偶像已经从用户培育阶段进入到广泛拓展其商业价值的阶段。 虚拟偶像由技术实现着“人格化”的形象编码。虚拟偶像通常通过语音与真人配音采集音源,以虚拟形象面向大众进行展演,其从外貌形象到动作、声音和才艺等,都需要高度依赖智能技术的合成作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升级和深度学习功能,虚拟偶像的外貌风格、性格特质以及与受众的互动交流语言等都在不断进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虚拟偶像在镜头前的超真实表演、表情灵动与表现自然程度,以及皮肤和毛发等的清晰逼真质感,给大众带来视觉愉悦体验。同时,人工智能虚拟偶像拥有着可供编辑的人格特征,能够尽善尽美地满足大众对其的完美想象。虚拟偶像也有着和真人偶像一样让大众喜爱的“人设”,如个性、心理特征、生活背景等,顺应大众消费需求的“完美人设”能够强化其被受众认同的符号资本优势,并转化为更高的经济价值。 在对虚拟偶像外形的编码设定中,虚拟的“信息身体”也成为象征符号与文化资本。虚拟偶像以展演形式吸引大众,虚拟的“身体”成内虚拟形态中的资本和文化生产力。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是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而根本的维度,身体形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最初视角,或者说,它形成了我们与这个世界融合的模式”[4]。虚拟偶像以技术化的“信息身体”感知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世界,它的所有身体展演活动及与受众的互动模式都是基于技术的作用,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受众群体最喜闻乐见的视觉场景内容。受众对于虚拟偶像的文化消费,以虚拟的身体表演为载体。在不同的表演环境中,虚拟偶像与大众之间基于其虚拟的“信息身体”产生关联并基于虚拟偶像而建立“新自我”,以及获得关于特定生活方式、娱乐消费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精神归属,即通过观看虚拟偶像的表演实现对虚拟偶像的消费体验过程。 智能技术丰富着文化创意内容的生产模式,虚拟偶像成为可以被大众自主编辑的文本和粉丝群体进行文化内容创作的表达载体,呈现出鲜明的IP化偶像制造模式。粉丝群体在虚拟偶像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拥有着较高程度的自主性,集合着虚拟偶像的追随者和塑造者身份,虚拟偶像的外貌特征、服饰风格和表演内容等都可以由粉丝群体决定。虚拟偶像的内容生产过程充分体现着市场逻辑,为了开拓商业价值,虚拟偶像在多元变换的场景中进行多样化呈现,以满足粉丝群体、市场和品牌方的宣传需求。粉丝通常在文化生产中拥有着符号生产力,通过文化商品符号实现社会认同与意义,也能够通过口语或服饰、发型等非语言形式实现社会认同,或积极参与原始文本或新文本的建构,缩小其与原作者之间的距离。[5]在虚拟偶像的IP化生产模式中,受众能够深度介入虚拟偶像的外在风格和内在特质,充分体验到偶像生成过程中的成就感。虚拟偶像给予了大众进行参与式文化生产的空间,也激发着其进行自主文化创作的积极性。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之下,虚拟偶像通过IP化的生产模式和多元场景的媒介展演,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产业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