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化评论家们是对的,那么当代社会就充斥着怀旧情结。流行文化热衷于重启旧体裁(genres)、老风格和老故事,因此经常因其呈现或激发出怀旧情结并从中获利而备受指责,最掷地有声的批评来自乐评人西蒙·雷诺兹(Simon Reynolds)的《怀旧狂》(Retromania)一书。①一些批评者认为,当下右翼民粹主义政治的成功,是因为呼吁“去殖民化、全球化和女性主义”出现之前的那段过往(past)时光而获得了支持,但实际上他们所呈现的那些过往时光是被理想化了的。文化和社会专栏作家莫欣·哈米德(Mohsin Hamid)在《卫报》(the Guardian)上的一篇文章中,把这些零散的思想集中起来,将“怀旧”描述为“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对“政治修辞”(如伊斯兰国,英国脱欧、特朗普)、娱乐和艺术文化(如《广告狂人》或《唐顿庄园》等时代剧)以及技术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在《怀旧的乌托邦》(Retrotopia)一书中,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将我们的时代概括为“怀旧的时代”②。 怀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主要叙事方式,它能够解释各种现象,从娱乐偏好到投票模式。仅凭这种可以“解释一切”的过度概括性,就足以使人质疑“怀旧”问题本身。有人认为我们的时代——“历史中的此刻”(this moment of history)是尤为怀旧的,这种声音早已不陌生,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十年就会出现一次怀旧潮,这已经变为文化评论家们非常关心的一个常规话题。本文不是要质疑人们会渴望过去的时光,或否定怀旧在文化和政治领域中会起到一定作用,我要批评的是这种现象:把怀旧变为包罗万象的术语,用来潜在地描述与过往相联系的一切事情,但又不去追问“是谁在怀旧、为什么怀旧,以及怀旧的内容”,而是将怀旧塑造成一个普遍、统一的“时代思潮”(zeitgeist)。文章试对“怀旧”一词如何被使用,以及该词的概念化过程做系谱性考察,以挑战现有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从术语学(terminology)的分析开始。这种厘清概念的工作尤为必要,因为怀旧话题不仅出现在公共话语领域,而且也存在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中,从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到哲学,特别是在文学、传媒和时尚研究领域更为多见。这些领域在讨论怀旧问题时,时间点主要集中于此地、此时或过去的几十年,几乎没有做更为系统的历史化研究。而历史学家也不例外,对怀旧问题的研究少有贡献,且几乎忽视了近来的趋势。其原因不难找到,即多数历史学家不认为“怀旧”是有价值的议题,其呈现的是一种“不平衡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中,“过往”变得“比当下更好、更简单”,换句话说,在历史学家那里,怀旧议题经常被简单化。如查尔斯·迈尔(Charles Maier)就将怀旧与“媚俗”(kitsch)做比较,托尼·朱特(Tony Judt)和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甚至将此称为“罪恶”。总之,虽然怀旧直接与诸如记忆、情感等重要研究领域相关,但对其做历史梳理的反复呼吁,到目前为止还是无人理睬。 尽管怀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时期或17世纪或更为久远,但怀旧话题的兴起则更多是近几十年来的复古风尚(recent vintag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转折时期,“怀旧”一词不再作为描述思乡病(homesickness)的医学术语,而是意味着对过往的深切渴望,至少当时作为语言守护者的词典编辑们,意识到了怀旧的新含义(我将在第二个问题中详述)。随着语义学的转变,怀旧逐渐变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怀旧潮”的说法首见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70年的畅销书《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③,该书对怀旧的讨论似乎在当时引起了共鸣,因为这一话题很快就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1970年《新闻周刊》评论:“对‘美国梦’年代的怀旧像堪萨斯龙卷风一样正在席卷全国”,1971年《生活》杂志发表题为《每个人都为怀旧疯狂》一文,同年,《时代周刊》也发出疑问:“美国还会有多少怀旧之情?”答案显而易见:有很多,因为关于怀旧潮及其社会风险和文化危机的评论贯穿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与此同时,怀旧潮蔓延至欧洲,英国报纸注意到自1970年以来“回到过往”的风潮非常普遍,一名英国历史学家将此视为一场“国家疾病”。在西德,怀旧潮于1973年到来,当时《明镜》(Der Spiegel)杂志有一期主题为“怀旧:事关向往”(Nostalgia:The Business with Longing),描述了一种猖獗的“为过往狂热”的景象,德国学界对其缘起和意义都深感困惑。相似的潮流在法国被命名为“la mode retro”,这个用法很快变型为“复古”(retro)在英语和德语中使用。在很多方面,复古比怀旧(nostalgia)可以更好地描述流行文化中的“过往”意蕴,但nostalgia和retro两词经常被错误地混淆,因此如伊丽莎白·古费(Elizabeth Guffey)等人所讲,有必要区分二者。(后文详述)④ 尽管在20世纪70-80年代怀旧的话题几乎没形成什么学术成果,但其影响还是持续不断,比如近年来对怀旧的理解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所理解的表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甚至依然影响着我们当前对怀旧的界定。为了理解当下怀旧的内涵,有必要对这个术语以及相关的评论做历史化的理解。 怀旧概念的界定考察 很难确定怀旧一词从空间意义的“思乡病”转而指代时间意义的具体节点。依据当前《牛津英语词典》,怀旧在1900年代最初被描述为“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深情渴望或对于过往的遗憾记忆”⑤。但是,《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的数字档案显示,怀旧一词特指思乡病很可能是在(美国)内战期间⑥,这意味在英语中,怀旧的含义从对某一地点(思乡)的渴望转为对过往某个时期的渴望,这种语义学上的转变是在20世纪上半叶缓慢、逐渐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