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现实生产力。20世纪中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正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在新的历史阶段乘势而上,开启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伟大进程。回首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不但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同时还是引领科技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先进政党,今天我国取得的成就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探索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卓越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科技创新与民主革命、人民利益、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把科技创新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把科技创新广泛应用于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各个时期的各项事业和中心工作之中,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1949年):科技创新思想的孕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已形成了关于科技创新的最初认识,虽然这些思想由于认识水平与实践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系统化与体系化,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李大钊很早就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上层建筑变革这一历史规律的认识,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近代科学勃兴,发明了许多重要机械,致人类的生产力逐渐增加。”[1]1920年,瞿秋白作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在回国后写了许多文章,其中重点关注了科学技术这一方面,他在记录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时,总结大会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写道:“以经济改造的目的,提高国内无产阶级生产力为前提……教育上极力注意于养成无产阶级农工子弟中的专门经济技术人才。”[2]1921年,毛泽东参加新民学会在文化书社举行的常会,在谈到自己的计划时说:“因缺乏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的基础科学的知识,想设法补足。”[3]在参加革命工作后,毛泽东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科学态度,并在革命实践中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事业。正是依赖于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已初步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思想。 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逐渐应用于革命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推动了科学技术事业的组织化、体系化与制度化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相对安定团结的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科学技术在服务根据地建设与革命战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主要领导人进一步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措施。毛泽东提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4]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组织结构,推动建立了一大批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学会等,初步锻造了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队伍。解放战争前期,国内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更为激烈与严峻,不少科研机构与相关人员被迫进行大规模转移,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明显恶化,但随着解放战争迅速推进,解放军逐渐逆转局势,开启战略反攻,解放区的版图不断扩大,开展科技工作的条件逐渐恢复。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整组织机构,吸收科技人才,为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做准备。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1978年):科技创新思想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迹般地初步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科技体制。这一科技体制历经战火摧残,得以保留、传承与发展,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已意识到应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推动科技发展上,他在《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的提纲》中指出:“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5]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科技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领导制定并发布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等规划性文件。发布落实规划性文件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科技创新的计划性与针对性。二是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事业发展方针,同时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建设方针,从宏观层面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三是提升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意识,领导建立无产阶级科技人才队伍。四是推动国防尖端科技的集体攻关,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等国之重器的重要战略决策。五是领导健全科学技术组织体系。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就整合组织机构,建立中国科学院,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的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学技术组织体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