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初建与上海渔阳里 忻平 杨阳 【作者简介】忻平,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阳,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史林》(沪),2021.1.1~6 随着近年来对上海渔阳里历史的挖掘和开发,“渔阳里研究”在中共创建史研究领域形成一股热潮。从时代背景看,这是新时代中共创建史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表现,有助于搞清“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从方法论看,党史借助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方法,拓展了学科视野;从趋向看,这是党史研究与城市史、区域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一种自然延伸。当下的“渔阳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党的起源和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兴起的理解,构成了党的创建史研究领域一种多元联系和切片式观察时代思潮涌动和各种复杂状况的崭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如“中国共产党为何在上海诞生”这一课题能够获得显著进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述认知的打开。① 一 重新发现渔阳里 上海渔阳里街区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活动场所,具体是指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这两座石库门房子由一条狭小的弄堂相连接。 老渔阳里2号是中共创始人陈独秀1920年抵沪后的寓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中共机关刊物《新青年》、《共产党》月刊编辑处,更是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也是中国第一批共产党员确立信仰之地。 新渔阳里6号曾是杨明斋等人筹设的中俄通讯社。1920年8月,在中共发起组领导下,俞秀松、陈望道等8名青年在此发起组建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此地还设有党培养青年干部的上海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柯庆施等人曾在此就读。就上述情况而言,老渔阳里2号是发起建党之地,新渔阳里6号是建团之所。 这样两处在中共创建史上意义非凡的场所,后来却长期在公众视野与学术研究中湮没无闻,鲜有人知发生在其间的建党伟业。近年来,上海党史学界对其进行重新发掘,并揭示了这一重焕光辉的曲折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便指示上海市委注意寻访建党历史遗迹。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上海市委调查核实了三处史迹并向中央报告,分别是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南昌路铭德里2号“党成立后最早的中央工作部”、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旧址,即中共一大代表住宿地。1951年7月,中央指示上海市委:“这几个地方,如属可靠,即可用适当方式保存,留作纪念。”②1952年,上海方面决定将这三处史迹联合建立革命历史纪念馆,其中第一馆为中共一大旧址,第二馆即老渔阳里2号,第三馆是博文女校。③ 各方对第一馆均无异议,对第二馆却存在不同看法。比如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局有关领导认为“纪念馆的布置对观众影响很大”,陈独秀等人住处“似可不必回复原状”。④上海市委在请示报告中也指出“第二馆有陈独秀的卧室,对观众既无教育意义,且使讲解上发生许多困难”,如果将此处“转作资料陈列室,则因地方狭小”,也不便布置;“渔阳里二号应否作为中央工作部的问题,我们不敢判断,希请示主席后决定”。⑤1954年2月,中央有关领导前来上海视察后指出:“布置方针未确定前,尽量以不开放为宜。”⑥由此一锤定音。1954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请示市委:“第二馆主要是陈独秀住宅,意义不大”,因此“可暂封闭,不再开放”,但可供给党史学者作“研究之用”。⑦于是,第二馆最终停止公开,将其“作为纪念馆办公用”。⑧此后老渔阳里2号逐渐湮没成为民居。 老渔阳里2号门庭冷清的状况持续了半个多世纪,遗憾地成为“被遗忘的革命旧址”,与近在咫尺的中共一大会址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长期以来,党史学界一直呼吁重视保护老、新渔阳里并加强研究。2001年,有关部门修缮了新渔阳里6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于2004年建成开放。2018年黄浦区启动“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对老渔阳里2号进行修缮和改造。2020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长龚正率市领导前往瞻仰市内的六处红色革命遗址,其中就包括老、新渔阳里,可以视为对党的孕育之地光荣历史的一种追认。 随着党史学界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对“党的诞生地”的弘扬,渔阳里重新焕发出光彩。有学者提出,从历史的连续性角度看待1920年中共发起组的成立与次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二者“都是‘开天辟地大事变’中的一页”,都是“伟大的里程碑的组成部分”。⑨也有学者将老渔阳里2号定位为中共发展历程中的“五大历史见证地”。⑩2017年至2020年,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其他单位,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和四届“渔阳里文化论坛”,为中共创建史与渔阳里研究构建学术交流平台。2020年,时值中共发起组在渔阳里建立一百周年,张云撰文指出该地在党史上享有“十个地”之誉。(11)李瑊主编的“渔阳里研究”论文集《渔阳里:红色征程的起点》(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上海渔阳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孕育之地》(学林出版社2020年版)先后出版,体现了上海党史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趋势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