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已是共青团北京市区委副书记的王蒙在处理各种汇报、总结、计划、请示工作的间隙,开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的创作。①但完稿后,该书的刊载和出版却一波三折:《文汇报》的全文连载被调整为选载,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因政治形势变化一再搁浅,直至1979年,《青春万岁》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使得《青春万岁》有“初刊本(1957年)”“初版本(1979年)”“恢复本(1998年)”等多个版本系统,②各版本之间在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重要差异,然而此前研究往往忽略版本差异,导致论断不够周全。③目前可见的唯一一篇讨论《青春万岁》版本修改、出版事宜的是温奉桥、王雪敏的《〈青春万岁〉版本流变考释》④,该论文已经基本梳理出了《青春万岁》版本的流变情况及其原因,版本对校认真扎实,但主张1997年人民文学社有一再版版本且是定本,并不符合出版实际⑤;同时,温奉桥、王雪敏着力探讨作品修改的原因,对修改后作品的表达效果阐释不足,没有关注到删改所造成的文本裂缝。因此,仍然有必要对《青春万岁》的版本做一次清理工作,探究修改对文本表达效果造成的影响,并窥探文本改动与时代环境的具体关系。 一、版本流变梳理 版本源流图示:
初刊本 | 1957年1月至2月《文汇报》连载部分章节 | |
初版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 | |
恢复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6月 | |
文存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王蒙文存》第一卷 | |
60周年纪念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 |
文集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王蒙文集》第一卷 | |
王蒙于1953年秋开始写《青春万岁》,1954年完成第一稿后于年底交给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潘之汀,潘之汀将此稿推荐给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秋,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文艺室负责人吴小武(即萧也牧)联系王蒙,告知他这本小说请了萧殷审读,萧殷认为此小说有很好的基础,问题在于缺少一根主线,需要从结构上下功夫打磨。9月,在萧殷和萧也牧的关怀帮助下,王蒙获得半年创作假修改小说。1956年春,在全国第一次青年作者会议上,王蒙结识邵燕祥,邵燕祥帮王蒙对《青春万岁》的序诗做了一些修改,增添了“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等句。这一年,《青春万岁》改完交稿,9月30日《北京日报》以“金色的日子”为题发表了小说的最后一节。同年《青春万岁》修改稿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三审通过,双方签订出版合同,⑥但由于“反右”运动等原因,中青社最终未能出版《青春万岁》。1957年1月至2月,《文汇报》副刊《笔会》分29次连载《青春万岁》全稿第7、11、13、17、22、23、25、28、35、37、38节,并配有插图,此为“初刊本”⑦。1961年,政策有所松动,人民文学出版社打听书稿情况,中青社也请《文艺报》负责人冯牧审读书稿,冯牧建议可以减少“苏联”内容,于是王蒙把苏联歌曲、书籍尽量改成中国歌曲、文学,此为定稿后第一次修改。八届十中全会(1962年)后,中青社将书稿报至上级团中央,团中央一位书记刘导生认为书中没写出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结合是个缺憾。王蒙还把书稿呈交给邵荃麟,邵也认为与工农兵结合的问题不可忽视。但王蒙并没有新增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容。⑧随着形势愈发紧张,《青春万岁》出版事宜再一次搁浅。1974或1975年,王蒙友人新疆建设兵团的姚承勋为《青春万岁》清样做了封套并装订,此版后遗失。“文革”结束后,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韦君宜提出《青春万岁》可以考虑出版,个别地方,如描写杨蔷云的春天的迷惘心情,略删即可。10月,王蒙修改完毕(此为定稿后第二次修改)后并写后记(后记于1979年1月21日刊载在《光明日报》上)。1979年4月,《北京文艺》第4期第42至第51页及第68页选载全书第2至第5节。同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青春万岁》,印数17万册,此为“初版本”。值得说明的是,该“初版本”并非“最初”的定稿,而是经历了两次修改的版本。王蒙一直想要恢复《青春万岁》的原貌,但原稿(即1956年的定稿)与1950年代校样均已不存,故1997年5月,王蒙把部分章节按照《文汇报》曾刊载过的版本做了恢复原貌的工作,并于1998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附《再版说明》,我们称之为“恢复本”。此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存本(2003年)、60周年纪念本(2013年)、文集本(2014年)等版本均与“恢复本”一致,2013年纪念本在正文前附有一篇王蒙作的《〈青春万岁〉六十年》。另,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2013年版均以1979年版为蓝本。 由此可见,《青春万岁》有研究价值的版本为1957年《文汇报》连载本(初刊本)、1979年初版本和1998年恢复本。不过在对校上述三个版本前,还可就其刊本的章节选载标准等问题作一简要讨论。 二、刊本系统 如前所述,《青春万岁》在正式出版前,曾有过三个刊本:1956年《北京日报》以“金色的日子”为题发表小说最后一节(即第38节,与《文汇报》初刊本、1998年恢复本内容一致);1957年《文汇报》连载部分章节(共11节,分29次连载完);1979年《北京文艺》第4期选载第2-5节。三个刊本选取的章节均不相同,通过研究刊本所选章节的特征及选取标准,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小说文本艺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与时代语境的互动关系。 1956年,《文汇报》的梅朵、姚芳藻找到王蒙,“说是《笔会》一复刊就全文连载《青春万岁》”⑨,王蒙去《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见到浦熙修,报社预付500元稿费。⑩但《笔会》复刊后,刊载的并非《青春万岁》,而是郁风的《我的故乡》,梅朵告诉王蒙“上海编辑部方面认为《青》稿太长,不宜全文连载,只准备发表若干片段”(11)。1957年1月11日,《笔会》开始连载《青春万岁》并加编者按介绍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编者按中谈到“这里,我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杨蔷云为主线,连续选登其中的几个章节”(12)。由此可见,《文汇报》对《青春万岁》的长度与结构有所不满,但又不愿同意王蒙撤回稿子退回稿费的要求,最终挑选与杨蔷云密切相关的内容刊载。1955年,萧殷就曾指出《青春万岁》的初稿“缺少一根主线,需要从结构上下功夫打磨”(13),虽然1956年的定稿已不存,但从目前恢复版来看,《青春万岁》仍存在这个问题,小说以一个班级的多位女学生为描写对象,全篇充斥着热烈的节日氛围,缺少核心事件。《青春万岁》同名改编的电影的导演黄蜀芹也曾为此苦恼:“应当按照什么样式、格局来拍摄呢?……感到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去拍摄,因为它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甚至连中心事件也没有……张弦同志的改编确定了一条很好的路子,即塑造以杨蔷云为主的女学生群像。”(14)1957年《笔会》编者的思路与电影编剧的思路不谋而合,《笔会》刊载的虽是《青春万岁》的部分章节,但因为选取了杨蔷云为主线,人物形象突出,情节前后完整,完全可以当作独立小说阅读。 1979年4月《北京文艺》从第2节开始选载,大概是考虑到本节对小说主要人物的身份、家庭背景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而第1节描绘了一个“狂欢化”的露营场景,人物纷繁众多,易令杂志读者感到困惑。且2-4节以郑波等人努力学习为中心,不涉及爱情的懵懂等“不健康”的内容,在当时是比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