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盛唐宫廷著名的法曲,它主要由梨园负责表演。此曲最初由地方进献,《新唐书·礼乐十二》记载:“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①进入宫廷以后,精通音乐的唐玄宗参与了对它的改造工作。白居易《霓裳羽衣一有舞字歌和微之》:“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②唐宋两朝的笔记中有诸多关于唐玄宗游月宫以后创作出此曲的传说,这些实际上是在说唐玄宗改造此曲时靠的是特有的艺术灵感。《霓裳羽衣曲》进入宫廷以后,人们不但改造它的乐曲,而且还更改了它的称名。《唐会要·诸乐》曰:“(天宝十三载)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③《霓裳羽衣曲》篇制结构很长,包括散序、中序及入破等部分,其中散序无拍,入破也非常舒缓,故而它与同时代乐曲相比特征鲜明。《霓裳羽衣曲》作为盛唐新制的法曲俗乐,它由梨园弟子负责演奏,主要服务于唐玄宗和杨贵妃参与的宫廷内宴。大酺时,它也会向民间开放为百姓表演。《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至德元载”:“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舞《霓裳羽衣》。”④当然,在这样的场合中,百姓只能远距离地欣赏它。从王维看图识乐一事的极度流行可知,它在当时的民间已有表演。由于盛唐时王维经常出入的是王公贵族的宴会,主要活跃在京城长安,所以当时《霓裳羽衣曲》即便在民间有表演,也仅限于京城顶尖的富贵圈⑤。正因为它在盛唐时与平民百姓相距甚远,所以盛唐诗篇对它的描写极少,仅杨贵妃《赠张云容舞》一首,描写的是当时宫廷乐人表演此曲的舞态及效果⑥。 但是到了中唐以后,此曲却不断地深入诗歌中,成为诗篇描写的重要内容。知名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王建、杜牧、温庭筠和曹唐等均有这方面的创作,相关的作品达六十多首。尽管参与创作的著名诗人和作品数量都不少,但是相关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此乐曲的考证上,如涉及它的篇章结构⑦、创作者⑧、历史流传⑨和史学价值⑩等几方面。对于此曲与文学关系的探索极少,并且有不少还是与戏曲相关的(11),与唐诗相关的成果仅3篇左右(12)。 其实考察《霓裳羽衣曲》在唐代诗歌的书写历程,对于我们理解唐诗创作演进的丰富历程、儒家音乐思想在唐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以及推动当下文明建设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兴与衰:盛唐历史景象的书写 1.视之为太平乐,以此来写盛唐的繁荣。《霓裳羽衣曲》产生于开元,兴盛于天宝,与盛唐的兴盛正好同步,故而中晚唐一些诗人将它视为“太平乐”。如张继《华清宫》有“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进而写此曲的闲雅从容,“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13);如白居易《法曲一本此下有歌字——美列圣正华声也》视之为华夏正声和治世之乐,“法曲法曲舞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乃知法曲本华风,苟能审音与政通”,诗人以自注的方式来强调它的华音特征,“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明皇虽雅好度曲,然未尝使蕃汉杂奏。天宝十三载,始诏诸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识者深异之。明皇冬,安禄山反”(14)。虽然此曲是新兴的俗乐,然而在不少中晚唐人心中,它却是“古音”和“善音”。如唐文宗登基之初,有重振大唐志向,他对于当时流兴的俗乐持抵触的态度,热衷的是古乐,曾命令乐人们依据盛唐《霓裳羽衣曲》来创制新曲,《旧唐书·冯宿附弟冯定》:“文宗每听乐,鄙郑、卫声,诏奉常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15)可见在唐文宗心中,此曲就是古乐的代表作。唐文宗朝还将《霓裳羽衣曲》当作科举的诗题,李肱《省试霓裳羽衣曲》在众作中脱颖而出,此诗美誉了盛唐《霓裳羽衣曲》,“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诗末有“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讵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可见诗人也是将之视为太平乐的(16)。 中晚唐诗人们会借助此乐来传情达意,抒发对盛唐的缅怀以及盛世一去不返的悲伤,以此来寄托出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失落。如吴融《华清宫四首》写此曲还没有演完“安史之乱”就爆发了,故而遗恨满怀,诗人心中的遗恨自然是关乎盛世不再的,“渔阳烽火照函关,玉辇匆匆下此山。一曲羽衣听不尽,至今遗恨水潺潺”(17)。如徐夤《再幸华清宫》,它写到“安史之乱”以后宫廷的衰败和杨贵妃的死亡,诗人也是将这些与此曲相联系,“雪女冢头瑶草合,贵妃池里玉莲衰。霓裳旧曲飞霜殿,梦破魂惊绝后期”(18)。又如徐铉《题紫阳观》,诗句有“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19)等。这些诗篇中“遗恨”、“梦破魂惊”及“惆怅”等情感均是借助此曲来抒发的。 诗人们将《霓裳羽衣曲》视为盛世之音来描写以抒发对盛唐的赞誉和对现实的失落时,常会借助盛唐宫人和乐人们来传情达意,会写他们在盛唐习演此乐的荣耀以及由此而受到的与众不同的君恩。盛唐宫廷音乐机构除了太常寺以外,还新设了教坊和梨园。法曲是在梨园中表演的。盛唐梨园的乐人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从太常寺乐工里选拔出来的男性乐工,一是从宫女中选择出来的女性乐人,女性乐人与内教坊的女乐人们一样,也是居住在宜春院。因为唐玄宗极爱法曲并且会亲自去梨园中教授乐曲,故而梨园乐人的地位极高,时人称他们为“梨园弟子”,也就是皇帝弟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