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21)01-0040-11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资源获取与配置等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刻画。向应用型转变不仅仅是教与学的转变,还需要院校在组织形态、结构、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发生在学校层面,还体现在院系层面,甚至是教师层面。 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转型的相关研究识别出了组织变革所涉及的一些基本要素、转型模式和步骤。如Cooper、Leavitt、Shelly等人认为组织变革可以从结构、人员、任务、技术四个方面来衡量;[1]李春玲认为组织变革是人、文化、任务、技术、设计、战略六个变量的相互作用;[2]钱平凡构建的组织转型过程模型关注组织目标、制度、活动与技术的转变。[3]Michael Beer等人根据组织变革方式区分出了顶层管理驱动的变革(E理论)和基于组织发展的变革(O理论),[4]顶层管理驱动的变革采用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结构性和计划性较强,通常采用激励驱动;基于组织发展的变革采用参与式的领导方式,关注文化与过程,变革过程多是自然发生的,激励滞后。Kotter总结的企业组织转型包含建立危机意识、形成强有力的指导队伍、创造愿景、就愿景充分沟通、授权他人为愿景而努力、规划并创造短期成就、巩固成果并持续变革、将新的方法制度化等8个步骤。[5] 在对高校组织转型的研究中,伯顿·克拉克的研究较为突出。他对欧洲国家部分高校组织转型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普通高校要成为能够从市场或社会上获取资源的创业型大学需要具备五个组织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体化的创业文化。[6]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就意味着高校领导、中层和基层的教员都要具有创业精神。任玉珊梳理了国内外院校转型研究,认为要关注领导与管理、资源与经费、结构与学科、活动与技术、文化与制度、目标与愿景、使命与战略等七大方面。[7] 针对国内地方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变,有学者提出从发展战略、变革领导、办学行为、组织文化等转型核心要素进行分析;[8]也有人指出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属性,规制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范围、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乃至组织特征,[9]稳定的、可持续的、坚强的驾驭核心对能否成功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对转型的评价应该既要关注关键指标,注意到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及机制性的问题,也要考虑到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关切。[10]屈潇潇对173所地方本科高校校级领导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各层级承担了不同功能的转型:战略层面,地方院校制度层以组织资源获取、领导资源交换为主要路径实现适应功能转型;机制层面,管理层主要以组织结构改革、师资队伍管理和资源配置变化为牵引实现整合功能;生产层面,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科研发展是技术层改革的核心,承担着目标达成的功能。[11] 总的来看,已有研究努力识别、甄选出了高校组织转型的一些关键要素,但对这些组织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定量关系的分析还比较缺乏。这些研究还倾向于把院校看作一个整体,忽视了院校是个复杂系统,是由众多不同文化、不同利益和兴趣的“部落”构成的这一事实。[12]整体与这些“部落”的关系或是集权式的,或是“联邦”式的;关系或紧密,或疏松,因为校院两级关系的不同,学校层面组织制度的变化对院系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从实践来看,地方高校的转型普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常常存在着“头(领导者)转身(中层和基层)不转”“上(领导者)热”“中(中层干部)温”“下(教师)冷”“形神不兼备”的现象。若要破解这种困境,使地方高校在组织转型过程中做到齐心协力,就必须探讨转型过程中如何使学校层面的意图、理念、政策和措施能够有效地传导给院系层面,乃至教师层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组织转型过程中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乃至教师层面的传导机制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采用计量方法深入分析院校内部组织转型的传导机制,以期在理论上能够丰富和深化高校组织转型的定量研究,在实践中帮助院校寻找应用型转型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进行有效诊断。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 1.数据说明 考虑到教师是高校转型的基层执行者,对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组织压力、组织支持以及组织制度变化等感受最直接、最敏感,本研究采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7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调查”教师数据进行分析。本次调查采用以专业为单位的整群抽样,调查结合目前全国各省份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试点的实际情况,从东中西部各抽查一到三个省份,结合院校特征,每个省份调查院校数为五至六所,每所院校再选择应用性特点突出的十个左右专业进行整群抽样。结合地方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实践,本次注重调查计算机类、电气类、机械类、信息工程类、化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会计学、新闻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等应用性专业。在实施调查前,课题组在北京某院校进行预调研,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初步检验,对问卷进行部分修正。2017年5月中旬到6月下旬,课题组成员赴绝大多数抽样的院校现场指导学生集中填答,以保证问卷填写质量。 本次调研共选取东中西部地区43所高校,发放2500份教师问卷,回收2257份,回收率为90.28%。为保证数据质量和代表性,删除无效问卷后又删除了教师问卷中每个专业样本量少于4人的专业,然后删掉样本量少于10人的院校,最终采用39所院校的教师调查结果,有效样本量为1465个,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问卷样本量1252个。39所院校中非省属重点大学的老本科院校7所,新建本科转型试点院校25所,新建本科非转型试点院校7所。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是向应用型转型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和老本科院校在办学积累、社会声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新建本科院校样本进行分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后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高职升格或转设等途径成为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公办或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本研究采用的32所新建本科院校样本中有25所为转型试点院校,这些学校明确提出应用型转型定位并开展转型实践,获得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样本同质性较高,可比性较强,适合进行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校院组织转型传导机制的分析。研究采用的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