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耽美:国内耽美文化发展概述 邓楠楠、韩 敏(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21.1.94~98,120 中国早期的耽美文化版图中以日本耽美漫画的同人小说为主,还有少量的本土原创耽美小说。 1998 年成立的动漫网站“桑桑学院”中的“耽美小岛”专栏是中国较早发布耽美同人作品的平台。此后,一些网络论坛也开始设置专门的耽美板块,给耽美粉丝的作品提供交流空间。 随着发布平台的增多以及读者的多元化需求,中国的耽美作品开始由同人志转向原创。 (一)耽美小说文本:内容的本土化与人物原型的多元化 中国耽美小说本土化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草根为写作主体的中文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二是耽美文学发表平台和网络社区空间的增多。耽美小说本土化的表现可以从原创耽美小说和同人耽美小说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原创耽美小说。 第二,同人耽美小说。 随着同人文化圈的不断扩大,同人作品的创作开始涉及各种趣缘圈层,如 ACG 文化圈、影视圈等。同人作品发展出了小说、音乐、剪辑视频、广播剧等多种形式。同人作品的发表平台也相继出现,原创作品与同人作品之间形成的“互哺”模式是同人作品数量激增的两个主要因素。 (二)耽美影视文本:从“耽美剧”到“耽改剧”。耽美作品的影视化以“耽美剧”为开端,现阶段以“耽改剧”为主要传播形式。“耽美剧”是指以原创耽美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而“耽改剧”和“耽美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原创作品的改编程度上。 虽然“耽改剧”在内容上(特别是角色感情线)进行了很大的改动,但是丝毫没有影响耽美同好们对两位男主角之间的爱情幻想,“耽改剧”也以一些“打擦边球”的镜头和台词捕获了众多“腐女”的眼球。 (三)耽美听觉文本:网络广播剧的发展。广播剧形式的耽美作品出现时间较耽美小说、漫画要晚,以声音的方式给耽美爱好者们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幻想。耽美广播剧的“出圈”首先体现在由“非盈利性”向付费模式转变。随着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广播剧由于其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也开始转向用户付费的模式。耽美广播剧的“出圈”还体现在专业配音演员的加入,在专业配音演员进入“中抓圈”的时候,无形中成为了耽美文化渗透到“声控”(偏好某一种声音类型的粉丝)趣缘圈层的催化剂。 中国大陆的耽美文化根据文本形式可以分为小说、影视剧、广播剧和动漫 4 种。 耽美文化以同人小说为起点,逐渐发展出带有本土特色的原创小说,以小说 IP 为原点辐射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形态。 广播剧、影视剧、动漫等耽美作品在更新、重构耽美文化版图的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互哺”现象。耽美文化以文本形式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破圈层化,以及主动与主流价值的对话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出圈”的发展趋势。从内容层面上看,耽美文化的“出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做减法”的方式,通过内容的改编获得进入大众视野,向主流文化靠拢的机会。 男性之爱包裹在男性友谊的外壳中,以暧昧的“兄弟情”隐喻原作中的爱情;或是将男男爱情置换为男女爱情,甚至是“阉割”耽美原作中的男男之间的爱情,以获得进入主流传播渠道的通行证。 二是用“做加法”的方式,对非耽美原创作品进行“耽美化”的二次创作,以优质的原创内容吸引一部分猎奇的“圈外”粉丝。耽美作品的多元化文本形式让不同文化圈层的粉丝集中在耽美主题下,形成从其他圈层向耽美文化圈迁移的趋势。从形式上看,耽美作品的多形式发展,为耽美 IP 的开发争取到了资本的青睐。 同一耽美 IP 作品的多形式开发让资本得以收获利益的最大化,在圈外粉丝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扩展了耽美文化的传播范围。耽美文化和其他文化形式的融合,为动漫、音乐、游戏等圈层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内容取向。不管是基于内容上的改编和二次创作,还是多种文化形式的开发,耽美文化的发展逻辑始终是尽量吸引圈层之外的粉丝。从传播层面上看,耽美文化的受众不再局限于趣缘群体。同人小说将耽美元素从虚构人物泛化发展到真实世界中的人,“耽改剧”的“擦边球”操作将耽美受众拓展到更为广大的受众群体,耽美广播剧则在越来越多专业配音演员的参与下吸纳了耽美趣缘圈之外的“声控”粉丝。在粉丝群体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出圈”成了耽美文化“隐秘”发展的目的之一。越来越多的改编影视剧、动漫、收费广播剧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耽美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脱离粉丝经济的操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资本推动下耽美文化会以妥协的方式主动向主流价值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