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21)01-0147-10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21.01.015 一、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认知方式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实现交际意图,除了受到文化禁忌、宗教及民俗规约的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的认知方式。由于以往对其认识不足,导致外交策略翻译不准确,往往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某些重大外交策略产生意想不到的跨文化误解,引发外交误判与危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秉持相互尊重的精神,就能够预防跨文化误解。然而,有一类深刻影响我们民族心理的文化差异,因其难以察觉,长期以来都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因而导致以往的跨文化翻译传播屡走弯路,译文多次进行修改调适。造成这种跨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中国式认知方式和欧美认知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群体的认知方式有异有同。相同的概念,在不同文化群体那里,会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方式而带来不同的解读。例如,汉语“向后翻3页”,英文却是turn forward three pages(向前翻3页);汉语“剩余车位”,对应的英语是“available parking space(可用车位)”;汉语“9折”在英语中不是90%,而是“10%off”。同一个概念,在不同语言中还可能选择不同的角度表达。例如汉语的“合资企业”,英语是“joint-venture corporation(风险共同承担企业)”。此类较为中性的认知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发生误解,一般只是局限于个体或企业之间的商务纠纷,不至于引发严重的外交后果。而下面的案例,则不但会引发外交误解,而且会带来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化解读,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致力于共同合作、互利多赢,而个别南亚国家却将早期版本的英译“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解读为两条陆、海线路对其形成所谓“战略包围”。实际上,“一带一路”中的两个“一”仅为协调音节,若删掉“一”之后,“带路”变为动词,含义完全背离“一带一路”原意。然而,如果保留“一”,直译到其他语言就会给跨文化认知留下偏离原意而曲解的空间。为此,2016年以来,“一带一路”的英文翻译一律删除了“一”字,改成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并且将早期“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中的Strategy改成较为中性的Initiative(倡议),因为Strategy跟“一带一路”组合,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政治战略,容易给“战略包围”的联想提供想象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主张放弃原则一味迎合对方,而是通过调适,避免跨文化语境中的误解,减少被曲解的空间。采取更加策略的跨文化调适,能够降低误读,增加合作共赢的机会,真正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被跨文化受众解读之前,中国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任何倡议、政策等信息,用英文或任何文字形式传递的信息,能否以我们期待的方式被正确解读,能否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沟通效果,都存在跨文化解读的变数,而最需要关注的变数,是来自跨文化接收者的认知方式与中国式认知方式之间的转换对接。尤其是涉及比较敏感的话题,由于认知方式的差异,可能给跨文化理解沟通造成潜在的认知障碍,往往说者无意而听者有心。恰切的文化调适,可以选择对方容易接受的叙事方式准确传递中国的真实意图和目标,避免带来跨文化误解。 以往中国有些国家政策和倡议的英文翻译,往往经历数次修改才逐渐切合其目标和意图。这个切合其目标和意图的修改过程,表面看似乎只是对某些词语作出调整,实际上大部分是根源于跨文化差异而作出的不同文化之间认知方式的转换、调适与对接。要做好跨文化沟通,需要知己知彼,而知彼的前提,首先要了解中国式认知方式。 二、文化价值取向塑造的汉、英认知方式 一个文化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占优势地位的认知方式,可称为“认知定势”。认知定势影响着社会个体和文化群体看问题的方式、视角以及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中国文化有一条贯穿文化表征各个领域的主线,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①而这一思想在认知方式上体现为“客体导向、背衬优先”的认知定势,渗透于中国哲学、语言、叙事方式、戏剧、小说、园林、绘画等各个领域,构成中国思想文化乃至认知方式的基调。②其典型代表体现于中国人将姓前置于名的组合顺序之中。 “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是强调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自我与客体彼此融合渗透。在人际关系中崇尚主客和谐,通过降低自我抬举对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绘画理念中体现为散点透视;在园林设计中体现为顺应自然、随物赋形;在叙事方式中体现为立足来源展开叙事。 发端于古希腊文明的欧美文化,强调人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人是度量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古希腊哲学乃至欧美哲学思想。Stephen Levinson认为,印欧语的“自我中心”认知方式不仅主宰着空间认知,而且延伸至其他领域。③总之,主体目标优先于客体的哲学思想贯穿于欧洲文化中的绘画、叙事方式、戏剧、小说、语言规则、园林设计等各个领域,形成欧洲传统的主体目标优先型认知方式。其典型代表体现于欧美人将姓后置于名的组合顺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