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文学院建院70周年。70年来,这所以鲁迅命名的专门培养作家的特殊学校先后经历了三个办学阶段,即中央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和鲁迅文学院。相对于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较为充分的研究,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 1953年11月,根据文化部对丁玲提交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报告批复,“中央文学研究所”(简称文研所)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简称文讲所),划归全国文协领导。以1957年文讲所的停办和1980年文讲所的恢复为标志,可以把文讲所的办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文讲所共开办了8期(包括中央文学研究所1期),前后正好各开办4期。通过分别考察前后两个时期的办学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文讲所对作家的培养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方式和特点。 一、前期文讲所:探索更加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丁玲一手创办了文研所并担任了所长。但从第二期开始,丁玲已不再担任所长,只负责辅导李涌、谷峪、羽扬、张凤珠等几位学员。为学员指定固定的辅导老师是文研(讲)所以及后来的鲁迅文学院(简称鲁院)教学的一大特点,一以贯之于鲁院的整个发展过程。 除了丁玲,承担第二期学员创作辅导工作的作家还有张天翼、艾青、田间等。具体辅导安排列表如下:
辅导老师 | 辅导学员 | |
丁玲 | 李涌、谷峪、羽扬、张凤珠 | |
张天翼 | 刘超、邓友梅、孙肖平 | |
康濯 | 漠男、李中耀 | |
马烽、西戎 | 王慧敏、谭谊、李强、郭延萱、缪炳林 | |
赵树理 | 钱锋、唐仁均、周基 | |
刘白羽 | 刘大为、周行、董晓华、赵忠 | |
严文井 | 申德滋、刘真 | |
光未然 | 魏连珍、张朴、金剑、苏耕夫、颜振奋 | |
宋之的 | 胡海珠、赵郁秀、缪文渭、白艾、白刃 | |
陈白尘 | 王丕祥、李宏林、贺鸿钧、李赤、肖慎 | |
艾青 | 吕亮、张志民、孙静轩、刘超 | |
田间 | 和谷岩、胡查尔、苗得雨 |
相比较第一期紧紧跟随政治形势、学习总被打断的情形而言,第二期的教学基本上做到了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这一期学制两年,共分四个教学单元: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和俄罗斯与苏联文学。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与历史学习相结合,设中共党史、世界近代史等系统课程,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国通史》等。其课程设置比较完善、齐全,涉及中国文学史及作家作品分析、古典文学、新文学、俄罗斯与苏联文学、世界文学等。在具体授课教师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如玛金讲授文艺学大纲初稿,李又然讲授修辞学,周立波讲授契诃夫小说,曹靖华讲授鲁迅对翻译的态度和对外国文学的介绍,高名凯讲授《欧也妮·葛朗台》等。此外,还有关于朝鲜文学以及朝鲜作家学院的介绍。 与第一期相比,第二期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比如,学员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教务处和图书馆专门为学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在平时的授课中,文讲所还为学员印制了相关讲义。从这些讲义中,可以看到文讲所前期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特点。 学员赵郁秀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讲义和笔记,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开学后第一节课便是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讲古典文学。……郑振铎的古典文学前后讲了两个月,完成了四讲,分别为:为什么和怎样学习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歌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戏剧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小说传统。”①这中间穿插学习的内容有《诗经》《楚辞》《元曲》《西厢记》《水浒》,以及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等。冯雪峰对历时月余的《水浒》学习、研讨进行了总结。 不难看出,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水浒》是作为一部代表性作品来研究的。“这一次学习《水浒》,大家都认为有比较显著的收获。”② 古典文学课程三个月学完,11月下旬进入了第二单元——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学习,由南开大学李何林开篇。第一讲: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道路;第二讲:“左联”时期的革命文学活动;第三讲: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新文艺的发展。其间按阶段穿插的学习内容有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五四以来的新诗、散文,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诗,中国话剧运动史,电影创作,解放区文艺,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这一阶段重点是学习、研究鲁迅,包括冯雪峰三讲鲁迅的小说,胡风二讲鲁迅的杂文,孙伏园讲鲁迅的生平等。③ 1954年5月,课程安排开始进入西方文学大单元。开篇主讲者杨宪益,讲希腊神话、希腊史诗和希腊戏剧,共三次。5月25日始,由吴兴华主讲文艺复兴和但丁的《神曲》,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有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诗、惠特曼的诗、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