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转眼已过二十载,它走过了21世纪五分之一的时光。自这个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得到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使用,文学创作与研究由此进入一个不同的场域和历史时期。对此,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也有从两个十年的角度进行思考,但“二十年”的整体感不强①,从二十年的发展进程整体研究散文的更少。“新世纪20年中国散文”至今也成为过去时,与以往相比,它到底发生哪些变化,有何需要调整和改变的,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从散文家创作到全民写作 长期以来,散文主要是由散文家进行的创作,虽然也有其他主体参与其中,但散文家创作散文仍是主要的。新世纪以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创作主体空前繁荣壮大起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全民写作成为散文创作的新动向。当然,从创作主体看,新世纪的小说、诗歌等文体也有大众化写作倾向,但其远不能与散文相提并论,散文文体在新世纪成为最具大众化并为全民关注和参与的文学形式。 小说家、诗人、戏剧家纷纷开始大量写散文。严格意义上说,纯粹的散文家是很少的,至少说几乎每个作家都能写散文,因此很难将散文家与其他文体作家决然分开。像鲁迅、冰心、茅盾、巴金、林语堂、孙犁、汪曾祺、王蒙、李存葆、冯骥才、史铁生、贾平凹、韩小功、张炜、铁凝、迟子建等几乎都是小说和散文的两栖作家,郭沫若、臧克家、艾青、余光中、牛汉、公刘、席慕蓉、舒婷、翟永明等又是诗与散文并肩,老舍、巴金、魏明伦等在戏剧创作的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不过,也应该承认,在21世纪之前,更多的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并没写太多散文,即使写也是将散文当“余事”,是在小说、诗歌、戏剧创作后的“闲笔”,有的甚至不将散文当创作,这也就带来其散文文体的忆旧性质和边缘化叙事的特点。我们今天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当作标志性散文文本;其实,二者都带有“随意”和“余事”的特点,是小说家和学者的“副产品”,以“散文”的标准进行衡量还有明显不足。如林非直言《随想录》在“诚挚与真实”中有“天真的神情”,“在追求思想的深刻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②。然而,新世纪以来,很多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将散文创作开始视为“主体”和“正事”,且其创作量暴增,质量上乘,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震撼效果。如李存葆在20世纪80年代以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引起轰动,9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散文创作,到新世纪则实现了散文创作的井喷。阿来早年写诗,后转写小说,并以小说《尘埃落定》(1998年版)、《空山》(2009年版)、《格萨尔王》(2009年版)、《云中记》(2019年版)著称;然而,进入新世纪,他创作了大量散文,代表性作品有:《阿来文集诗文卷》(2001年版)、《就这样日益丰盈》(2002年版)、《大地的阶梯》(2008年版)、《语自在》(2015年版)、《当我们谈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2017年版),以及2018年由陕西师范大学推出五卷本的《阿来散文集》,这包括《成都物候记》《一滴水经过丽江》《大地的阶梯》《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让岩石告诉我们》。由此可见阿来散文创作之一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十册“小说家的散文丛书”,这是由著名小说家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的庞大阵容组成;2020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诗人散文丛书”,这包括商震的《一瞥两汉》、霍俊明的《诗人的生活》、大解的《住在星空的人》、王家新的《1941年夏天的火星》、雷平阳的《宋朝的病》、翟永明的《水之诗开放在我的灵魂中》、张执浩的《一只蚂蚁出门了》等七部。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散文创作经由小说家、诗人等的广泛参与而得到极大增容。著名小说家、诗人、戏剧家是如此,大量的普通作家转向散文写作盛况更是可以想见。 学者散文成为散文创作中的重镇。应该说,中国现代以来出现不少学者散文家,像胡适、钱穆、钱钟书、王了一等颇有代表性。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作家学者化”和“学者作家化”口号的提出,让一些学者开始投身散文创作,最有代表性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在散文乃至文学界和学界产生的强烈震动。不过,也应该承认,新世纪之前的学者散文家并不多,如唐弢、季羡林、费孝通、冯友兰、舒芜、金克木等,也未产生整体力量和职业优势。真正改变这一状况的是进入21世纪,此时的学者散文家除了老一代继续发光发热,主要包括林非、潘旭澜、谢冕、孙绍振、赵鑫珊、楼肇明、雷达、钱理群、余秋雨、周国平、陈平原、赵园、丁帆、杨剑龙、王必胜、南帆、孙郁、李敬泽、王尧、王干、张清华、李一鸣、徐可、何向阳、王兆胜、王冰、李林荣、张国龙等。以赵鑫珊为例,他在20世纪80年代以《科学艺术哲学断想》(1985年版)和《贝多芬之魂》(1988年版)享有盛名,进入新世纪后,其创作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几乎以每年一本甚至多本的速度写作,至今已有数十本,主要散文随笔集有《人类文明的功过》(2000年版)、《人类文明之旅》(2001年版)、《我感我叹我思》(2002年版)、《不安》(2003年版)、《我是北大留级生》(2004年版)、《艺术之魂》(2006年版)、《穿长衫读古书》(2007年版)、《孤独与寂寞》(2008年版)、《精神之魂》(2009年版)、《上海白俄拉丽莎》(2010年版)、《哲学是最大的安慰》(2011年版)、《哲学是舵艺术是帆》(2012年版)、《道心之中有衣食》(2013年版)、《语言·世界·存在》(2014年版),等等。从赵鑫珊的学者散文可见,新世纪二十年学者散文的兴旺发达。 编辑家的散文创作也是空前高涨。在21世纪前,许多散文家都有编辑经历或编辑身份,像陈独秀、徐志摩、孙伏园、张中行、黄裳、董桥等都是;21世纪后,更多编辑加入散文创作行列,并形成了亮丽的风景,取得巨大成就。在此,可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他们是阎刚、周明、石英、王守仁、谢大光、郭保林、赵丽宏、甘一雯、徐南铁、韩小蕙、王剑冰、刘元举、穆涛、郭文斌、冯艺、丁建元、素素、马莉、张燕玲、冯秋子、彭程、刘琼、祝勇、周晓枫、汪惠仁、杨海蒂、舒晋瑜、张鸿、辛茜、杨新雨、赵韵方、红孩、聂尔等。编辑家往往视野开阔、现实感强、比较敏锐,这就带来其散文的新鲜感、变动性和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