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20)10-0023-12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就高等教育学段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和普及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已居于社会的中心,同时“上好大学难”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高等教育质量和评价受到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针对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话语,“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之广泛、抨击意见之尖锐、观点建议之多样、价值冲突之激烈,为其他领域所鲜见”[1]。在多元利益取向的话语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与冲突,就成为科学地化解和平衡矛盾冲突,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推动高等教育评价实践科学发展,持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高等教育评价的话语背景 1.国际竞争与创新的压力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对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此相应,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警醒国人的“李约瑟之谜”依然清晰:“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转变?” 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时,“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话语就腾空而出。考察新时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经济产业链中的真正位置及经济总量构成,应该说,我们在有些领域已从跟跑追至并跑乃至领跑,但总体而言还是大而不强。在许多产业领域,如果说每一件产品都要经历从设计、生产(包括设备、技术、材料与组装)、流通最后到用户的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价值生成与分割的话,显然我们是居于价值链最底端的,利润绝大部分都流向了专利、品牌和销售环节,特别是专利与品牌。近年来持续不断的中美贸易摩擦也与此有关,其中基于核心技术的专利和品牌更是成为贸易制裁的利器。 回望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竞争态势,从农业社会到18世纪后期以牛顿力学和蒸汽机广泛使用为代表的蒸汽机时代,到19世纪后期以电磁学和电力应用为代表的电气时代,到20世纪中期以相对论、量子论和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再到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时代,所有这些发展阶段,无不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这个过程造就了18世纪英国的勃兴、19世纪德国的领先、20世纪美国的崛起。那么,21世纪会是谁的世纪呢?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吗? 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提出,一个国家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治独立。时至今日,这一说法依然成立,但还应该加上,没有科技独立就没有经济独立,从而也就没有政治独立。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指出,创新是决定美国在21世纪成功的单一最重要的因素。国际竞争就是创新之争,此为“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所直面的问题。“钱学森之问”涉及一所大学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李约瑟之谜”涉及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如何才能进步,从而走在世界的前列。两问虽然都引起了广泛的探讨,也无统一的答案,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都被认为是其根本问题之一。两问的共同本质是:中国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即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高等教育评价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的话语背景或社会场域。 2.扩张的动力与质量挑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经常发生起伏变化,尤其表现在高校数量上。20世纪50年代,因“院系调整”和“教育大跃进”,高校数量急剧扩张;60年代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高校数量急剧减少;改革开放后的头十年,高校数量大幅增加;90年代因“高校合并”,高校数量有所萎缩;进入21世纪后,因为“扩招”,高校规模扩张。就近考察自1999年以来的新一轮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则可以发现,随着招生人数的激增,办学质量下降、办学定位趋同、特色不彰的问题突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抨击和忧虑。 对此,21世纪初以来,国家相继启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双一流”建设(2015)、“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等。这些国家重大工程、计划和方案,都是在国家层面对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所作的积极回应和具体实施。与此同时,全社会也都满怀热情,异常关心、关注、关切高等教育。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认识越来越深入,大学也雄心勃勃,提出争创“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等激动人心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切不断增强,以至高等教育成为出镜率与曝光率都很高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