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201109.1119.001.html 修回日期:2020-10-1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章编号:1673-8381(2020)06-0001-1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316/j.cnki.jhem.20201104.001 分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系统的两大基础功能。高等教育能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能否在这两大功能取向上做到正确选择与合理调适。为了促使高等教育在分化与整合功能演变中作出正确选择,我们需要在回顾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研究分化与整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经验与教训,探寻分化与整合的有效对策。 一、分化与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基础功能 分化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高等教育没有分化就没有了生机与活力。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在系统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般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地方主要是它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化[1]。与分化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整合。整合就是把一些不同的事物通过相互渗透、彼此衔接的方式形成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正如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所言,整合是指一个行动系统必须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并保持系统内部团结一致[2]。整合是调控事物过度分化的有效手段。 高等教育是由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多结构要素组成的具有目的性、关联性、有序性、开放性等特征的完整系统,该系统还兼具外部适应性与自身可变性等显著特征。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赖于高等教育的两大基础功能,即分化功能与整合功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高等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系统及自身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高等教育系统目标的达成、结构的调整与功能的实现,正是这两种功能相互作用达到的某种平衡态。内外诸因素影响的差异,往往使高等教育系统向趋异或趋同两个方向发展。趋异是指发展中呈现出异质性,亦称分化。如学校的增多、学科的分化、专业的细化等就是不断分化的结果,正是分化促进高等教育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紧密相连。趋同是指发展中呈现出同质性,即形成相同的结构、相似的功能或形态等。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规模层次、专业设置、学科配置、学校等级的“升格趋同”;二是对办学方式、投资渠道、资源经营的“降格趋同”。趋同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校定位不明、人才质量下降、教育资源浪费以及政府难以管理等问题[3]。 高等教育系统发展中的趋异与趋同有其必然性。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分化与整合两种功能。高等教育分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主体为满足社会经济与个体发展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通过计划配置、市场调节与理性引导等策略与手段,对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调整,使之达到各有所归、各得其宜的目的。高等教育分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层次的结构分化、体制分化与资源分化,中观层次的学校分化、机构分化与职能分化,微观层次的学科分化、专业分化与课程分化等方面。高等教育整合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主体既要实现国家意志与整体规划,又要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通过计划调控、重组配置与规划引导等策略与手段,对系统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按照某种规则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形成目标一致、资源共享、相互协调的整体的过程。高等教育整合功能同样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等特点。高等教育整合主要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内部整合包括高等教育要素与结构的整合,外部整合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子系统之间的整合。 高等教育的分化与整合两种功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自身与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高等教育适度分化的结果是使体制、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机构、职能越来越复杂化,学科、专业越来越明细化,学生、教师越来越专精化。高等教育适度整合会促使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目的一致性、结构合理性与运作高效性等特征,但过度整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忽视学校发展的独立性、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等问题,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受阻。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的分化与整合功能有赖于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高校和微观层面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在内的个人主体三者之间在发展目标与改革行动上的彼此呼应。 二、分化与整合交替是高等教育系统外引力与内推力互动的结果 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外部环境变化与自身逻辑发展的影响,分化与整合交替出现正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引力与内部逻辑发展的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分化与整合交替是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追溯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使得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培养目标、学校设置与专业分类等都在不断变化,但始终是在分化与整合交替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进化和完善。 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雏形-成型-完善”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萌芽阶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并且出现了对后世高等教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如孔子、老子、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等。西方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百科全书式”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与之相应的教育思想是古典自由思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4]。教育内容就是后来被称为“自由七艺”的自由学科。在中国,孔子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整合人格的“君子”,为培养君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具体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可见,萌芽阶段的高等教育是少数上层社会的特权,其目的都是为上层社会统治阶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