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20)06-0060-15 doi:10.3963/j.issn.1672-8742.2020.06.007 纵观40年来中国本科教育学位结构的变迁,反映出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从而产生相应的学位结构。学士学位结构与本科人才培养结构是相对应的,其演变过程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本科人才培养是如何变革调整的,故学士学位结构演变必定与人才培养变革密切相关。当前,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中国正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促使学士学位结构必然产生重大变革调整。探究学士学位结构的演进逻辑,有助于对学士学位结构现有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把握学士学位结构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不断优化完善学士学位结构,使学士学位结构与市场多元人才需求结构实现更好地契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决现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学士学位结构动态演变的发展特征 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学位条例。198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了学士学位的授予条例,至此中国本科学士学位制度开始规范化运作并踏入崭新发展阶段。从学位条例颁布至今近40年时间里,中国学士学位结构受一系列因素影响,不断发生着演变,其总体表现出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和对外扩展并行的发展特征。 (一)纵向延伸:学士学位结构的体系化 40年来中国本科学士学位结构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纵向延伸,不断扩充发展。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国务院批准创立。1983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部分高校开展向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社会人员授予学士学位的试点工作。1988年、1989年、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关于整顿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这些政策文件成为高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1998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并对符合要求标准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授予做了明确规定。至此,中国形成了多渠道、多途径的学士学位申请制度,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教育构成的体系化学士学位基本结构。 (二)横向发展:学士学位结构的层级化 1987年,《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使高校新增第二学士学位设置。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设置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形成了本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行的局面。2019年,教育部发布《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取消第二学士学位,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而后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通知》印发,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废而又立”。经过上述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学士学位类型由单一走向多元,学士学位结构朝着层级化方向演变,逐渐形成以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为核心,本科学术学位向专业学位,“单学位”向“双学位”即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层级化延展的发展过程。 (三)对外扩展:学士学位结构的国际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士学位制度改革凸显出与国际学位制度接轨的特征,学习借鉴国外学位制度做法,重视学位的国际对等与认可,强调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来华留学生数量、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项目日益增加。为此,学位委员会分别于1991年、1996年先后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来华留学生中国学位试行办法》《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对授予来华留学生学士学位和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士学位授予作出明确规定。经过多年发展,由教育部批准并承认的国际合作办学授予学士学位项目已启动了几百余项,成效显著。至此,授予来华留学生学士学位、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授予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学士学位重要类型,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学士学位结构朝着国际化方向演变。 二、中国学士学位结构演进的内在逻辑 中国学士学位结构自生成、演变至今,其内核、形式早已发生重大变化。究竟是什么因素主导或决定了学士学位结构的演进,其内在逻辑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学位结构的上位概念,即学位制度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学位制度的产生其实质上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化、规范化所设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工程所衍生出来的产物,目的在于更好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引导本科人才培养实现按高校类型、学科门类分类培养。由此可见,学士学位结构的演变根源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其演变的逻辑起点、主线、归宿均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导向,人才培养走向成为学士学位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