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20)12-0077-19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印度与美国的战略安全合作不断升级,有关印度对外战略属性和走向的讨论也日益热烈。总体来看,印度国内外学界对于印度外交突破不结盟原则已形成基本共识,但就如何定义当前印度外交的属性则存在较大分歧。 2012年印度智库政策研究中心(CPR)发布的《不结盟2.0:21世纪印度的外交与战略政策》明确提出印度不结盟已进入“2.0时代”:不结盟应随国际环境变化进行升级,战略自主仍将是印度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和目标,印度应发挥自身优势与诸大国尽可能深化伙伴关系、纵横捭阖,而非敬而远之。①同时,这份报告也提出对不结盟原则的突破并非印度人民党和莫迪政府的专属,不结盟传统的“直系”传承者国大党辛格政府任内印度战略界已经开始了相关的学理论证和实践探索。 然而,“不结盟2.0”只能说明印度外交理念发生了变化,但对于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语焉不详。而且,如果说当前印度外交进入了“后不结盟时代”,②那么“不结盟2.0”只是其中一种定性,因为它更强调不结盟的延续。持此种看法的学者认为印度外交万变不离其宗,不结盟仍是其“灵魂”所在。③他们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8年对“印太”的公开表态作为例证:在美国以“印太战略”拉拢印度构建遏华同盟的背景下,莫迪称“印太”是地理概念而非地缘政治概念,因此不是战略也不是“小圈子(a club of limited members)”,不针对第三方,印度不搞遏制性同盟,印太应该是包容、开放和以东盟为中心的。④甚至有学者认为,此讲话标志着印度对外战略回归不结盟,可称之为印度的“新万隆(a new Bandung)”。⑤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印度已彻底放弃了不结盟原则,正在转向结盟。2016年印度与美国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后,此派人士就认为印度外交背离了“战略军事中立”的原则。⑥2020年9月,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称美日印澳“四国集团(Quad)”是确保印太地区自由航行的“一个好机制”,这被认为是印度准备加入四国联合海上巡逻的宣示,也是其参与印太军事同盟的先兆。⑦有中国学者也认为,印度在事实上已经是美国的盟国。⑧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看法日益成为印度国内主流,即当前印度外交是一种“多向结盟(multi-alignment)”。曾在辛格政府任国家安全顾问的纳拉亚南(M.K.Narayanan)2016年就撰文指出,印度同时加强了同美国、俄罗斯、日本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军事合作,表明印度开始由不结盟走向“多向结盟”。⑨莫迪政府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召集人拉加万(P.S.Raghavan)也于2017年公开表示,印度外交政策已从不结盟走向“多向结盟”,印度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互惠基础上建立起广泛的关系,为追求特定共同目标会与志同道合者结成联盟。⑩中国学界的主流解读与此类似,但较常使用“左右逢源”来描绘“后不结盟时代”印度的外交政策。(11) 显然,较之“不结盟2.0”和“走向结盟”,“多向结盟”的提法更符合当前印度外交的现状,因而成为印度战略界的主流看法。但“多向结盟”的实质和意涵是什么?其与印度的不结盟传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现有研究对此还缺乏深入探讨。当前,印度已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12)与第二人口大国,同时也是拥有独特地缘优势的印度洋沿岸大国,在日渐成型的“印太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准确理解和把握印度对外战略的性质和走向,对认识和评估印太地区乃至世界秩序正在经历的重大转型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当前印度对外战略的性质,提出两个核心观点:(1)印度的对外战略原则近年已发生重大调整,“多向结盟”已取代不结盟;(2)“多向结盟”是一种对冲(hedging)战略,只有从对冲性入手,才能真正理解印度的外交举措并准确预估其未来的对外政策走向。 二、不结盟与对冲:印度对外战略的两种选择 要搞清印度外交属性的变化,即从不结盟走向对冲,首先就要明确两者概念上的区别。本文的不结盟专指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与传统,对冲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热点,两者虽然都以最大限度保持战略选择空间为目标,但在政策路径和战略方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不结盟:印度外交的默认基因 不结盟政策是印度独立后长期尊奉的一项外交基本原则,由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于1946年正式提出。尽管历经时代风云变幻,不结盟政策的内涵已发生某些变化,印度在外交实践上也并未严格奉行这一政策,偏离和背离状况时有发生,(13)但不结盟至今仍被视为印度的外交“基因”,塑造着国际社会对印度外交属性和价值取向的认知。 在冷战时期,印度不结盟政策的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不在当时的美苏两大集团间选边站队;二是不与大国缔结军事条约,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未与美苏任何一方签署影响重大的安全协定;三是独立自主,保持中立;四是具有反西方色彩,印度所积极倡导和推动的不结盟运动即是重要体现;五是提倡第三世界合作,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事实上将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依托,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积极推动“亚非团结”,借此凸显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14)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也与时俱进得到新发展:形式上,“不结盟”一词越来越少地见诸官方文件,取而代之的是“战略自主”;内容上,战略自主体现了不结盟所坚持的印度外交独立自主的核心要义,依然强调不搞军事同盟,但逐渐摒弃了反西方立场,淡化了与第三世界合作。战略自主是一种比冷战时期的不结盟更积极的外交政策,主张全方位外交,既重视多边外交也重视双边外交、既重视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发达国家,特别是在与大国关系上由敬而远之转向积极接触。(15)冷战结束后的头20年,尽管印度对外交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但其本质仍是不结盟。以21世纪头十年的印美关系为例,尽管这一时期双方关系不断升温,但印度始终与美国保持着明确距离:一方面,印度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拒绝向伊拉克派兵,并批评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缺乏联合国授权;(16)另一方面,对于美国同年提出的与印度签署“后勤保障协议”的建议,辛格政府在其十年执政期间一直未予回应,其主要顾虑就是印度可能由此被视为美国的军事盟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