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各类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998年,中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制定国家及区域层面的减排方案,合作促进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人才培训与国际人才交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人类福祉与未来发展角度考量,应当在国际舞台上承担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义务与责任。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首次作出量化减排目标承诺,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 “十三五”时期,中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6年,中国签署《巴黎协定》,将与全球其他国家保持协同,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2013年以来,参照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先进经验,中国开始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制度试点。前期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州、湖北7个省市(2016年新加入福建),实施省市级别的、独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针对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由政府分配碳排放配额,在交易市场上对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开展区域性市场交易。 在省市级别碳交易市场先期积累一定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逐步开始筹备。当前,中国已经在湖北、上海两地进行全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搭建工作,其中,湖北拟牵头承建注册登记系统,上海拟承建交易系统,上述系统预期分别类似于证券交易市场中的证券登记结算中心与证券交易所。与之相对应,分省份碳市场交易在全国8个省市展开,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分布,体现了覆盖广度。启动阶段以高耗能行业为主,各试点地区纳入的行业与当地产业结构有明显关联。各省市碳市场之间独立运行,独立制定配额分配政策、独立交易、独立核查碳排放量并向企业收缴配额。目前中国正在准备建立全国性的碳市场,将覆盖31个省(区、市),这个碳交易市场将暂时只纳入电力行业。到时,全国碳市场将实现规则统一、互联互通、严格监管,由国家统一制定配额分配方法,省级政府依据分配方法向辖区内企业分配配额。 关于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目前研究大都基于CGE模型进行理论预测[1-5]。有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的碳排放免费配额比例及碳排放价格下,排放企业很难有动力进行减排,减排量对碳排放免费配额比例及排放价格的敏感性较弱[6]。但也有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碳交易将促进碳减排,导致营运成本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同时正向影响资本生产率,促进企业利润与收入增长;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绿色效率与企业效益的双赢[7]。碳市场所处经济体的经济情况及经济结构变化对减排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管理对象具有减排潜力的情况下,配额总量低于碳排放需求将有效促进减排;在管理对象边际减排效应递减的情况下,配额总量的松紧程度对减排效果作用不大[8]。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上存在大量策略性交易者,此类交易者在分布区域及行业上存在显著特征,其存在将降低总体交易量、增加市场合规成本[9]。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已经试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提高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排污权交易制度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提升要素市场发育度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通过绿色创新提高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10]。 本文系统考察了1997-2017年中国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进行了分地区、分产业的结构分析,以找出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从而论证碳排放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减排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受人口增长及化工、建材、矿业等工业行业发展的影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日趋严峻。碳排放量上升的基本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上升。图1(下页)给出了中国、美国和日本1980-2019年的人口变化趋势。中国人口于1995年突破12亿,2005年突破13亿,2019年突破14亿。人口的增加催生了能源消耗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碳排放量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第二次产业革命背景下的GDP增长,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从1978年开始,中国碳排放量进入增长快车道。图2(下页)展示了中国、美国、日本1960-2016年的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中国的碳排放量1970年后超过日本;2005年,中国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根据CEIC的数据,2014年之后,中国碳排放量出现拐点并开始回落。目前,中国碳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16年,中国碳排放量为98.9亿吨,为美国(50.1亿吨)的1.97倍、日本(11.4亿吨)的8.68倍。 根据CEIC的数据,中国的碳排放量有两大特征:一是处于世界高位,二是已经开始回落。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这里使用CEAD数据库的数据,绘制了1997-2017年中国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图。由图3可以看出,2017年,中国碳排放量仍然处于上升趋势,没有出现拐点。但是,若考虑碳排放强度,即每万元GDP所承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1997-2017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4)。1997-2017年,碳排放强度降低了2.49吨/万元;其中,1997-2006年,碳排放强度仅从3.68吨/万元降至2.82吨/万元,降低额仅为0.86吨/万元;2006-2017年,碳排放强度从2.82吨/万元下降至1.19吨/万元,降低额为1.63吨/万元。也就是说,1997-2017年的碳排放强度降幅仅为全部降幅的1/3,而2006-2017年的碳排放强度降幅占到全部降幅的2/3。从全国平均来说,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趋势2006年以后才愈来愈明显。这意味着中国减排工作的效果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