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让全球陷入恐慌与困境。2020年我国有874万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今年就业压力空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现的最高频词是“就业”,达到39次之多,为历年之最。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工作框架,就业是“六稳”和“六保”中唯一重叠且排名居首的重点核心工作。基于此,展开科学的实证调研,全面摸清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评论 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19年高校毕业生整体落实率为80.1%,较2017年整体降低4.5个百分点(岳昌君,夏洁,邱文琪,2020),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突发性崭新课题,受到广泛关注,但主要以新闻媒体报道类为主,学术研究相对匮乏。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聚焦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岗位供给、毕业生态度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从“疫情影响”来看,“新冠”与“非典”疫情时期有巨大不同,表现在:贸易交易成本放大、贸易破坏效应更明显、对中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冲击严峻、货物出口下滑加剧中国进口下滑和就业压力,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将相应减少(沈国兵,2020a;岳昌君,2020)。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生产经营延迟、用工成本提高、招聘计划缩减、就业成本增加、求职渠道受阻、求职进度延迟、就业心理变差、就业质量降低、人职匹配度降低、局部求职环境恶化等。(蔡宏波,2020;朱正洲,2020;钟云华,王骄华,2020;于庆峰,2020;张良成,黄姝,2020)。在疫情对就业的直接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大学生线上择业线上就业逆势增长;二是大学生就业从主要劳动力市场向次要劳动力市场渗透;三是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行业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部分流失;四是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和国内学生海外留学受疫情影响反向冲击(陈建伟,赖德胜,2020)。 有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为疫情冲击下“就业数量供给”和“毕业生态度”提供了实证数据: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2020年2月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研表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34%的企业依靠账上现金余额只能维持1个月,33.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中小企业中高达22.43%的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6.2%的企业计划停产歇业,这将直接造成短期内就业人数的减少(朱武祥,刘军,魏炜,2020)。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于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疫情突发事件冲击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两端均受到一定影响,使得2020年一季度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同行业之间就业极化现象明显,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同环比均明显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他们在2020年2-3月对10870名大学生(其中毕业生样本数为7571)进行在线调查,发现超半数毕业生认为今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其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法学及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难”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平均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2020)。 新锦成研究院于2020年5月发布的报告表明:本科和研究生认为就业形势很不乐观(或不太乐观)的比值分别达到48.56%和49.93%,疫情对用人单位招聘规模总体影响有所减少的达31.05%,不确定的达31.13%,没变化和有所增加的仅29.91%和7.91%(新锦成研究院,2020)。 但是Moka在2020年2月调研数据则相对比较乐观:约45%的企业虽然没有取消原定的线下校园招聘计划,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将考虑筹备线上宣讲,超过50%的企业表示会在疫情过后补招空缺人才,甚至有些企业招聘量会超过原计划,约25%的企业会正常招聘,约20%的企业视疫情情况而定,仅有不到2%的企业明确表示在疫情过后仍会缩减招聘量(Moka,2020)。 研究者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体现在政府、市场和高校三个层面: 政府层面,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施投资项目就业效果的评估机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2020);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支持稳企业、稳就业,帮扶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大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产品服务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应提供“普惠性政策”和“专项性政策”两个方面的优惠政策:“普惠性政策”主要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单位缴费;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融资服务、数字化赋能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等;用好用足各类就业补贴稳定就业,包括鼓励企业单位吸纳就业的补贴和支持鼓励创业的补贴等。“专项性政策”主要包括积极利用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创造就业需求;安排事业单位岗位空缺专项用于招聘大学毕业生;积极挖掘央属国有企业和各省属国有企业的就业潜力;为重点疫区准备大量专项就业岗位(陈建伟,赖德胜,2020;沈国兵,2020b)。此外,财政还应有特殊的纾困安排,建设性投资应在坚持补短板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促进中小微企业恢复活力,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就业(蔡昉,2020;陈涛,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