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0;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0)11-0102-09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教育满意度问题随之而来。有调查显示,2018年研究生对教育的总体满意率为71.2%,其中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率最低。[1]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导师指导等因素都影响着研究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满意度,研究生对学习过程的态度也反映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情况。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如何使研究生有更多的获得感,研究生如何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成为真正的“研究”生,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研究生学习获得感可以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测量指标。分析学习获得感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聚焦研究生学习效能影响变项,找到改善培养环境的关键环节。提升学习获得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参考。 “获得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政策研究领域,教育界主要关注高校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衍生出“学习获得感”“学生获得感”“教师获得感”等概念。当前学习获得感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类侧重“学习获得感”之“获得”,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实在获得,重视学生精神层面的结果感知(张晋,2017;张梦皙,2017);另一类侧重“学习获得感”之“感”,认为学习获得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其产生前提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强调学生得到的认同、成就(周海涛等,2016;张强,2018)。结合学习获得感已有的概念,本文所指的研究生学习获得感为研究生因学术需求得到满足,有相应获得后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主观感受。 学习活动是复杂的,学习获得感更是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产物。周海涛等指出,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获得感与学习力、能力发展和情绪管理等相关。[3]郭珍磊等提出,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有自尊水平、人格特质、人际关系水平、归因倾向、社会支持等。[4]赵菲等发现,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人生活、课余活动、校园设施和课程教学。[5]张强提出,学习获得感外部有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公平感的缺失、高校教育服务工作的欠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内部有自尊水平、人格特质和情绪适应性、归因倾向、人际关系、学习力与成就感水平等。[6]纵观已有研究,影响学习获得感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自身因素、学校提供的外界支持以及课堂教学三方面内容。本研究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研究生学习获得感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提出研究生学习获得感提升策略。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抽样选择S市9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S市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背景,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具有典型研究意义。受访研究生中男性2名,女性7名,文理工科比例4∶2∶3,源自大学官网公布的历年校级及以上奖学金获得者、各类校级及以上竞赛获奖者或尚未获得这些成果的研究生。受访教师中1名导师、2名研究生管理者、2名兼有导师和研究生管理者双重身份者。 访谈由研究人员主持,配有记录人员。每个样本访谈时长约为1小时,所有访谈录音均得到访谈对象允许。录音转制为文本,以“姓氏首字母-访谈(I)-访谈地点-访谈时间”进行命名,如(Z-IC-1112)。学生访谈内容涉及:与导师的交流情况以及对导师指导的态度;对学校资源的态度与评价;自身与学习相关的行为;自身认知获得及可能原因;自身情感获得及可能原因。教师访谈内容涉及:对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认为可能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关键因素;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政策与制度;给研究生的学习建议等。 文本数据分析采用持续对比分析法,研究者根据访谈提纲在文本中搜寻访谈问题回答模式。例如,在“与导师的交流情况及对导师指导的态度”部分,研究者先从文本中搜寻与该部分相关的段落与语句,得出第一次文本分析结果:导师指导方式、导师指导内容、导师榜样作用、导师课题资源等。之后持续进行以上步骤,逐步修正和完善文本分析结构,直至全体研究者认为无须调整为止。整个文本分析过程有3名研究员参与,重复分析,进行比对,最后经由集体研讨确定分类与编码。 三、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研究生学习获得感的关键因素有导师学术指导、导师做人引导、学校资源支持、个人学习行为投入、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五个方面。 (一)学术指导:影响研究生学习获得感的基础性因素 研究生学习是基于导师指导的师生互动对话共生的过程。导师学术指导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7]学术指导是打好研究生学术基础的第一步,影响研究生学习全过程,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产出的基石,主要体现为指导频率、阅读与写作指导和学术反馈。 1.指导频率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是双向的,并非“单纯的输入和输出”(LS-I-O-0915)。师生学术交流频率、支持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习状态。导师与学生进行深入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例会或组会,“一年1次和一年20次比较,当然次数越多效果越好”(L-I-O-0915)。交流频率越高,证明导师学术指导越多,也更严格。高支持型导师1-2周召开一次例会,中支持型导师2-3周召开一次例会,低支持型导师并不定期与学生见面进行交流。若导师“放养”学生,较少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则会“将注意力放到学习以外的方面”,学习“时间投入少”(Z-I-C-1112),学习收获也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