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多重使命[1],其中,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最基本的职能[2-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范式转换,政府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通过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过去几年间,教育部又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全面整顿本科生教学秩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能力[4],2019年教育部又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继续强调提升教师能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5]。 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各级各类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人才吸引政策,尤其是很多高校在人才招聘中明确提出“具有海外学习背景者将优先聘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回国担任大学教师,高校中海归教师占比不断提高。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高校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或具有海外长期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人数已初具规模,平均每所重点高校有4.3%的教师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19.5%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经历[6]。海归教师的大量涌入是否有助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能否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在教学方面孰优孰劣,对这些问题仍然缺少基于实证研究的回答。 本研究以国内某“双一流”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利用教师个体层面的微观数据来回答以下问题,以期对完善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①入职初期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在教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②随着入职时间的推移,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的教学是否存在差异?③不同学科、职称以及聘任体制下的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在教学方面是否存在异质性? 二、文献综述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理解,实现学生的知识重构与自我实现[7]。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卓越的人才培养有赖于卓越的教学,而如何实现卓越教学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既包括学生特征、课程类型、班级规模等非教师因素,也包括职称、经验、方法等教师因素[8]。从教师因素来看,教学态度、教学投入时间与教学学术水平都与教师教学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9]。目前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大多使用学生评教分数作为测量指标。一项对浙江某高校2005-2007年学生评教数据的分析发现,教师教学质量的大部分差异都来自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年龄越小,职称越高,其教学质量越高[10]。此外,教师的教育背景也会影响其教育质量,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者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通常得到的评价分数更高[11]。也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数量和教学质量之间存在权衡,过于强调数量会导致教学数量非正常膨胀从而忽略教学效果[12]。 不同类型的大学因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生源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在教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果按照科研规模和在校研究生规模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两类,会发现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具有如下特征:一方面,科研至上的“黄金准则”导致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上的投入时间很少[13-14],只有那些科研能力强者才能够进入并存活在研究型大学,而教学能力却不是重要因素[15]。另一方面,研究密集型的特点使得研究型大学中的教研结合更为紧密,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机会,较低的生师比也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讨论型和研究导向型教学提供了条件[16-17]。可见,在研究型大学中,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比较复杂,研究水平高的教师既可能因为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更低而导致教学质量更低,也可能通过教研结合来促进教学质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教师加入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学术界开始关注他们入职后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从诸多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招聘启事来看,无一例外均对科研水平有明确的要求,但几乎没有教学水平方面的明确要求。目前关于海归教师的研究也多关注海归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发展等[18-19],而对海归教师教学水平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数不多比较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教学差异的研究也没有得到一致结论。有研究使用“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通过均值比较以及逻辑斯特回归的方法分析海归教师是否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国际化,研究发现,由于海归教师具有国际化的学习背景,因此他们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比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更加注重课程的国际视角和国际化内容,也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诸如课程大纲设计、课堂讲授和师生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20]。但是,也有研究指出海归教师可能在教学与培养学生方面面临不适应。国际知名学者许美德提出,海归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合适的教科书及教学资料;二是同事尤其是年老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不支持;三是国内学生对新式教学方法的排斥[21]。对3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分别为“985工程”“211工程”及普通高等院校)30名海归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虽然海归教师试图将西方鼓励批判性思维、提倡互动教学、强调在“做中学”等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移植到国内课堂,但国内传统教学更接受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学模式,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适应海归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评教时给出负面评价,部分教师因此被迫调整教学模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