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0)10-0001-09 实现普及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标志性历史事件。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实现从第一个百年向第二个百年的转折之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收官之年,更是中国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进之年。2020年2月,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育统计报告表明,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提前完成了全国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高出11.6个百分点,正式成为全球第65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1]。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0美元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标志性的事件;中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使得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人口覆盖规模翻了一番,对于21世纪世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将产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从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历史来看,1941年,美国高等教育在学比例超过15%,第一个进入大众化阶段;1971年,美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1973年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在系统研究和比较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首次将高等教育入学率在0%—15%确定为精英阶段,16%—50%确定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确定为普及阶段,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做出重要贡献。[2]2004年,马丁·特罗先生进一步调整、修正了原文的观点,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维度,吸收了英国学者约翰·布伦南的研究成果,即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形式:精英——培养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培养精英做准备;大众——传播技术,为培养更大范围的技术和经济精英做准备;普及——为‘全民’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变革做准备。”[3]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特点与表现。“后普及教育时代”是高等教育进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普及教育和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双重特点。普及性、全民性、多样性、终身性和卓越性是后普及教育的鲜明特征[4]。 中国教育正在从战略追赶进入自主成长的发展阶段,从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进入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正在实现从“战略追赶”到“战略自信”国家行为模式大转变。战略空间是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要素之一,是战略思维、战略意图、战略资源、战略实施所具备的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总和。对于战略空间的判断、认识和把握能力,将对一个组织或国家未来战略前景产生不可估量的长远影响。教育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人口规模结构推力、产业层次结构拉力、城市成长张力、外部内部竞争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在政府与学校管理者治理能力的作用下,同时形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机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进入后普及时代,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依然拥有十分巨大的战略发展空间。教育经济学研究表明,教育发展动力来自外部的推动力和内部的成长力。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发展需求和国家能力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具体而言,后普及教育时代,无论是高等教育体系演进,还是高等学校个体发展,同样面临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大战略问题。综合后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外部与内部影响因素、优势条件与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需求空间、人口空间、结构空间、国际空间、质量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六大重点发展空间。 一、高等教育需求空间更加广阔 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经过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一是1950年代初期与国家重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布局阶段;二是1990年代后期与国家区域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区域布局阶段;三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阶段。后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空间更加广阔。 (一)国家现代化呼唤高等教育强国 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恒强则国恒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呼唤教育强国。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从教育层级分析,教育强国要包括基础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二)高等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引。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6]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7]教育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高等学校承担着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四大重要任务。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其目的是加快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打破省际、城际行政界限,打造区域性院校集群,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谋求经济上融合共进的局面,提升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