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0)04-0042-09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地方建设成为新政府的工作重心。新政权的建设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干部则是连接国家与群众的中间力量,他们是国家政权在地方的象征,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 学界关于中共干部培养的研究主要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阶段。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干部研究,学界则根据建政的实际情况对南下干部、新区干部等特定干部群体的任用和培养做了特定分析。①以往研究也有涉及妇女干部的培养问题,据笔者所见,郑刚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了妇女干部的正规化培养,韩晓莉则探讨了华北根据地中共发动和培养基层妇女干部。②妇女干部因性别身份的特殊性,往往与妇女解放有着天然关系。然而学界并未对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予以深入探讨,尤其是未将妇女干部群体进行划分,且往往把妇女干部的培养和妇女参政等同,③二者虽有重叠,但是笔者认为妇女参政的含义更为宽广,它的主体不仅包含了在国家编制内外的女性工作人员,还包括现代社会中被赋予平等政治权利的女性群众。本文则更为强调新中国成立后妇联干部是如何被培养起来的这个问题。中共建政后各级妇女组织也随之产生,其运作需要大量专事“妇女工作”的妇女干部,“妇女工作”的中心便是“运动”妇女群众,支持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成为地方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培养妇女成为合格的妇联干部,尤其是加强她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业务能力以及增强革命意识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贺萧在《记忆的性别》中提出“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④地域研究可将视角下移,是探索社会主义地方实践的有利路径。本文主要运用地方档案馆的未刊档案,以江苏妇联干部为考察对象,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如何培养妇联干部,进而探析女干部群体的培养体系建设。 一、妇女组织的建立与妇联干部的缺乏 妇女解放一直是中共努力实践的现代化目标,其实践路线是通过发动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女性获得话语权,从而将“妇女”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半边天”。妇女解放被纳入民族国家的建设之中,“如果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没有发动与组织起来,要建设一个美好的人民国家是困难的”。⑤ 1949年,苏北、苏南、南京特别市三个省级行政区建立后,其管辖内的妇女组织也纷纷建立。1949年7月,苏北妇联成立后,在辖区内的38个县(市)陆续建立或筹建县(市)妇联,一年内就建有县(市)妇联22个,县(市)妇联筹委会13个,已建率达92%。各县(市)妇联直属苏北妇联驻各地办事处管辖。县妇联在县辖区设立分会,区妇联在街道设办事处。同理,苏南、南京妇联亦在所辖县(市)内建立或筹建县(市)妇联。之后,全省建县(区)妇联数随县(区)行政区的变化时有变更。除了县市区的妇联以外,其重要的基层组织——妇代会也建立了起来。妇代会是妇女积极分子组织一般妇女群众,不是用会员小组,而是用各种适合妇女要求的经济组织(如合作社、生产组等)和文化组织(如识字班等)发动妇女,“这种有组织的妇女,就是妇代会下层可靠的群众基础,应再经过她们影响其他群众”。⑥妇代会实行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解放初期至1958年大跃进之前,农村一般是乡一级成立妇代会,高级社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生产队产生妇女代表。城市街道以居民委员会建立妇代会,居民小组产生妇女代表。”⑦代表由妇女群众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她们选出委员,并由委员推选主任、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妇联无法接触的底层群众则由妇代会去发动。“妇代会是妇女群众团体组织的基层”,⑧是党在基层组织中实践群众路线的性别团体。 大量妇女组织的建立是发动妇女群众,开展妇女运动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性别层面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然而领导、发展、运作妇女组织,开展妇女运动则需要大量的妇女干部。妇女干部所做的“妇女工作繁多”,主要是以贯彻党的政策路线为中心,发动妇女群众,要将党的政策和妇女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所以不论是土地改革、实行婚姻法或是其他活动,都是妇女工作的一部分。 江苏省妇联副主任石坚回忆说:“当时省妇联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党的工作重心,组织发动城乡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深入贯彻‘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妇女工作方针,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加强对妇女群众的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妇联创办了多种类型的托幼园所,为妇女参加社会劳动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展开各地妇联组织的建设工作,形成了全省妇女工作的网络体系。”⑨由此可见妇女工作十分繁重,本身便需要大量的妇女干部的参与。然而妇女干部调动频繁以及生理限制如怀孕、分娩、身体弱等原因又加剧了妇女干部缺乏的情况。1955年江苏省各专区妇联干部配备了42人,然而实际工作者只有27人,6人被调离妇联去合作队工作,参加学习和肃反活动者各3人,1人因生育暂时无法工作,其他原因则为3人。⑩综上可知,地方建设、妇女工作的特性、妇女组织的建立以及妇女干部群体的生理限制等原因促使着培养妇女干部成了一项重要并且亟须的工作。 从事妇女工作的妇联干部是政权建设不可缺少的执行者,不过干部的储备并不充足。在中共面临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情况时,华中五地委不得不承认“由于过去我们对妇女干部之培养不够,致今日的妇女干部甚感缺乏”,(11)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不足,已成普遍问题”。(12)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干部缺乏的状况较严重。1951年,邓颖超在全国民主妇联第一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承认妇联系统的编制还没有配备足够。(13)同年苏南妇女工作全面开展时,“区和专区配备的情况较差,均缺额1/5”,可以说“干部情况却远远赶不上庞大妇女已发动起来的领导要求”。(14)江苏省副书记陈光曾指示:“为适应国家总任务的要求,各地应注意经常培养和训练妇女工作干部。”(15)综上可知,妇女组织的建立、妇女干部缺乏的常态化使得妇女干部培养进一步成为基层建政的重要工作。 中共意识到这种局面以后,开始着手进行妇联干部的培养工作,江苏省妇联干部缺乏的状况得到了缓解。1952年11月,苏南苏北民主妇联合并,正式成立了江苏省民主妇联筹备会。到1953年,江苏省级妇联的编制有38个名额,而实际上已配备了35人,并且有意识做到尽量配备双套干部。淮阴等八个专区妇联系统仅缺一名干部,而镇江、松江专区则比实际配额多出一人。各专区下属的县妇联则大部分缺额在5%~13%之间。(16)到1956年3月为止,江苏省妇联系统共有干部1481人,县级妇联干部则占据大部分名额,有1075人。(17)可见妇女组织内的妇女干部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干部缺乏的状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那么江苏省如何培养大量的妇女干部,并使其成为合格的妇女干部则成为关键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