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编码]10.16717/j.cnki.53-1227/f.2020.05.002. 孟加拉湾次区域正成为大国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博弈的交汇点和缩影,并为我们观察整个印太区域未来战略走势提供了一个窗口。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的“东向行动”战略、美国的“印太”战略、日印的“亚非增长走廊”倡议正在孟加拉湾地区形成相互趋同①或相互冲突的战略互动态势,这既是孟加拉湾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价值上升的结果,客观上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在大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促使其地缘价值呈“螺旋式上升”。既有文献多集中于对这一地区单个国家或者孟加拉湾次区域安全治理的研究,而对主要大国近年在这一地区具体参与模式的系统性研究尚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对孟加拉湾地区的地缘基本概况和历史沿革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聚焦于美国、印度与日本这三个关键大国近年在孟加拉湾地区的具体参与模式进行系统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无疑中国也是孟加拉湾地区的重要参与大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的秩序产生了塑造作用,但既有研究已有所涉及,因此本文不将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本文尝试从中国的视角来观察其他几个关键大国在这一地区的“谋篇布局”,试图为中国理解当前孟加拉湾次区域的地缘战略态势提供清晰的图景,为未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设计提供参考。 一、孟加拉湾地区的地缘概况与历史沿革 (一)孟加拉湾地区的地缘概况 孟加拉湾地处印度洋东北部,是全世界最大的海湾,覆盖面积约217.3万平方公里,大致位于北纬5度至22度,东经80度至90度之间。②沿岸国家有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7个国家。但在印度和美国学界的有关研究中,深居内陆的尼泊尔和不丹通常也被划入孟加拉湾地区国家之列。尽管这两个内陆国家并不直接濒临孟加拉湾,但是孟加拉湾是它们进入印度洋的最近出海口,两国的海上贸易通常要经过孟加拉湾通往印度洋。如果依此逻辑,那么从地理距离来看,中国也可以被视为孟加拉湾地区国家,或者可以说中国属于泛孟加拉湾地区国家。因为中国西南边陲到达孟加拉湾也具有地理优势,孟加拉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最近出海口。此外,中国在孟加拉湾地区已进行了广泛的建设性参与,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能源合作、港口合作以及应对非传统安全事务等。因此,无论从地理距离还是从地区参与的合法性来讲,中国也可被视为广义上的孟加拉湾地区国家。 就人口分布来看,孟加拉湾沿岸地区也是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占全球人口总数近1/4,③市场潜力巨大。从资源分布来说,这一地区享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截至2017年底,该地区共发现了油气田82个,其中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三国的天然气蕴藏量尤为丰富。据估计,该地区未来的石油可采量为1200万吨,天然气可采量为1.4万亿立方米。④作为拥有重要运输功能的海上通道,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据估计,全球近1/4的海上贸易经过这一地区。⑤此外孟加拉湾还位于从中东到东亚国家进行油气资源运输的主航道上,从波斯湾穿越北印度洋到马六甲海峡必经孟加拉湾地区,这也决定了它对中国、日本、韩国等油气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孟加拉湾的和平与稳定将直接影响这些国家的能源安全,进而影响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另外,孟加拉湾还发挥了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桥梁作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区域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互联互通性比较弱、地区一体化程度低、区域整合性差,导致这一地区在安全治理上几乎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地区国家“协同发展”的机制“缺位”。随着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日益增强,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下的区域主义的不断发展,孟加拉湾连接南亚与东南亚国家的枢纽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而处于孟加拉湾东南侧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印度的海洋战略中重要性日显,与历史上这一群岛长期被“战略忽视”形成了鲜明对比。2015年,莫迪宣布要将这一群岛打造为印度的“第一海上枢纽”,聚焦港口、航运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业发展。为此印度也开始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合作来共同开发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例如邀请日本参与群岛的民用基础设施建设,而历史上印度却比较排斥其他国家特别是域外国家的地区性介入。拉贾·莫汉认为这是印度在意识到中印之间实力存在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寻求外力来弥补印度“短板”的结果。⑥同时印度也在加速对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军事化过程。早在2001年印度就在该群岛设立了三军司令部,以提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印度军事部署中的战略地位,通过将这一群岛的部分地区军事化,企图将它打造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如同迪戈加西亚岛之于美国,使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更有效的服务于未来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因此,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从军事安全层面来看,孟加拉湾地区都正在变得“炙手可热”。 (二)孟加拉湾地区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孟加拉湾次区域也曾作为关键的海上贸易通道发挥过重要作用。15世纪末欧洲国家先后进入印度洋后,通过“炮舰外交”使得印度洋沿岸地区逐步沦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成了欧洲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客观上也促使了孟加拉湾地区海上贸易的发展,反过来,这一地区贸易主导权的权力转移又成了观察欧洲大陆大国兴衰的“晴雨表”。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葡萄牙与荷兰主导了这一地区的贸易,到19世纪20年代时,英国取代了葡、荷两国开始主导孟加拉湾地区,⑦并最终逐渐控制了整个印度洋,将其视为英国的“内湖”。但在整个冷战时期,孟加拉湾次区域并不属于大国竞争的关键地带,因为那段时期大西洋仍聚焦着世界各大国权力争夺的目光,整个印度洋并不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孟加拉湾作为印度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尽管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曾派“企业号”航空母舰(USS Enterprise)开赴孟加拉湾对印度进行核威慑,但总体来看这一地区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比较低。沿岸国家先后获得殖民解放并独立后,普遍忙于国内事务,纷纷建立了相对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域内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彼此独立性强相互依赖性弱,以及多数国家当时面临族群冲突的问题而担忧其他国家的政治介入,综合导致了整个孟加拉湾次区域难以实现整合。在地理上,孟加拉湾又地处南亚与东南亚之间的中间分割线上,这两个地区长期以来更注重区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彼此交叉互动少,⑧都尝试通过建立相关机制促进区域内部一体化,例如1965年成立的东盟以及1985年成立的南盟,这两个组织的建立客观上强化了区域内部的身份认同,而没有形成促进两个区域之间交叉互动的关系纽带。⑨ 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地区国家间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作为机制化水平低、整合性弱的孟加拉湾地区,部分国家开始进行政策的转向和调整,最典型的就是冷战后印度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推行经济自由化与对外开放,提出“向东看”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客观上推动了印度主导的南亚与东南亚两个独立区域互动的步伐。1997年,孟加拉湾首个次区域性机制宣告成立,由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缅甸和泰国七国组成的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组织(BIMSTEC)宣告成立,其成员国涵盖了孟加拉湾沿岸的南亚国家与东南亚国家,从而为促进区域间的融合提供了制度基础。BIMSTEC旨在通过建立以行业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利用区域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在具有共同利益的不同领域间加强合作以减轻全球化带来的冲击,⑩因此它是一个纯粹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但成立后的20年时间里影响力有限,地区存在感弱,没有有效发挥其纽带作用,原计划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成员国领导人峰会到目前为止只举办了四次。但2018年8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了第四届峰会后,同年9月该组织首次举行了名为“MILEX-2018”的联合军事演习,机制功能已实现扩大化,从过去纯粹的经济性组织扩大为涵盖区域安全合作的多功能性组织,这得益于印度的积极推动。(11)孟加拉湾沿岸国家之间原有争端的解决也促进了区域融合,最典型的就是印度与孟加拉国长期存在的海洋边界划界争端问题,自1974年两国开启谈判后历时40年,终于在2014年得以解决。同样孟加拉国与缅甸的海上争端也于2012年得到了最终解决。(12)另外,这一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整体比较快,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世界银行关于各国的GDP统计数据来看,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经济增速相对较快,(13)各国寻求对外合作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政治意愿强,地区经济发展正呈现活跃态势,这也使得该地区越来越呈现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