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新干线”是《十月》开辟的一条关于中、短篇小说的传播主线,迄今为止已20余年,该栏目创设初衷是针对那些具有创作实力和潜力,但没有受到充分关注的青年小说作者,给予重点关注和集中推介。在每期栏目中集中刊载同一作者的多篇小说(中篇或短篇),配以短评和文学自传。2008年第4期是一个例外,当期该栏目是多位作者的小辑。这种每期以集束方式推出一个作家的模式,颇具力度,别具一格。尤为难得的是,《十月》长期坚持,塑造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通过对该栏目推选作家作品(1999-2018)的梳理与分析,一方面探究期刊的办刊举措与创新思路,另一方面考察该栏目促进青年小说家成长的贡献。 “小说新干线”推出的青年作家早已在文坛崭露头角,写出了一些有特点的作品,但所发刊物规格不高,在文坛的存在感较低,未受广泛关注。譬如“与传媒接触不广,无法拥有所谓‘话语权’,其人其文不能广为人知”的黎晗①,“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的鹿永建②,“创作情况不详”的鱼河③,“惊鸿一瞥”的吕不④,“龙困浅滩”的何大草⑤,“被置于边缘的位置”的邵丹⑥,“应当还算一个新人”的付秀莹⑦,“作为一个新手”的鲁敏⑧等等。“小说新干线”栏目以敏锐的文学触觉,准确定位,不盲目跟风,从不同的切入点关注每个创作主体的亮点。综观该栏目推出的每一位青年作家,大体分为两类:(一)有特点有实力的文坛新人。作家个人创作具有很大的生长潜力和发展空间,作品别开生面,探索和创新意识浓厚,迥别于同时代作家作品风格;(二)创作正在发生变化的中青年作家。作者创作风格较以前有明显的发展变化,或创作文体发生改变。 “小说新干线”栏目的责任编辑从大量稿件中挑选,不唯名家,重视来稿中特色鲜明的创作,关注青年作家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表达手法等小说技巧方面的创新与努力。1999年第3期选发鱼河的两篇小说《你去问马吧》《愚卿的故事》。《你去问马吧》引用大段的广告文案,《愚卿的故事》中悼词、遗物清单、译著序言等内容占据作品大半篇幅,这两篇小说都在文本中嵌入大量流行用语,虚假与真实相映,荒诞和滑稽并存,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冲击和新鲜的阅读体验。2003年第4期刊发的《如厕记》被改编成电影《马桶上的甜蜜生活》,吕不写这篇小说所采用的人称转换和叙事手法受到评论家一致称赞,成为该年度文坛热切关注的新人。在这篇小说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交替转换,小说以穆小生为主叙事者,同时交织着主人公穆小旦及其父母的叙事口吻,在这种叙事模式的转换中,以“厕所”的变迁为框架,勾勒出主角穆小旦和配角穆小生的成长轨迹。2014年第2期张寒的《看着父亲牵羊过渭河》,讲述父亲牵着一头羊过渭河看望亲戚的故事,穿插着父亲一路走来与所遇见的乡亲们的对话,讲述者“我”在幕后远远地关注父亲的行走,倾听父亲的对话。整篇小说故事简单,不以故事见长,叙事像散文又不是散文,刷新了读者对小说的认识,正如点评者所言:“一个陌生的张寒,带给我们陌生的小说”⑨。描写城乡关系的小说很多,2016年第6期的作者格尼善于从细微处着眼,从城市与乡村的张力关系中关注世相百态,体现出其小说独特的一面,中篇《末日黄花》中颜小菊对“处子之身”和乡村贞操观的坚守,与《啃春》中田万方对“啃春”这一传统风俗的执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时代的浪潮中,上演了一场场城乡之间道德理念与价值理念冲突的大戏。格尼从小处着眼,关注生活在城乡间的芸芸众生,记录着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固守与变异。 栏目持续发掘有特点的文坛新人,不仅关注其小说本身的独特与创新之处,还关注作家与同时代作家的差别。有别于女性感官体验的“身体写作”潮流,2004年第4期推出的杨怡芬“同样是七十年代,同样关注女性,杨怡芬的写作并不依靠有限分泌的个人肉体经验”⑩。无论是《金地》中为儿子终日辛劳的母亲,还是《珠片》中为丈夫升迁牺牲色相的妻子,作者以冷静的语调展开叙述,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刻画立体的女性形象,女性的坚韧与温情贯穿始终,揭示被“爱”的藩篱束缚的女性命运。50后、60后作家群正在被文学史经典化,而在新媒体语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作家群大有后浪压倒前浪的气势,处于夹缝中的70后艰难地寻找与他们成长经验相匹配的语言方式和叙事能力。在“小说新干线”栏目推出的70后女作家群中,编者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尝试寻找独特表达方式的作家,栏目所推出的鲁敏、乔叶、盛琼等人的作品都努力构建自我的审美空间,寻找独特的审美表达,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像鲁敏笔下“东坝”世界的生命轨迹,乔叶对豫剧与人生关系的生动描述,盛琼对女性命运的别样关注等等。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一批“80后”的明星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他们吸粉无数,在消费化的背景下一路高歌向前。2008年第4期“小说新干线”栏目突破一人一期常规,集中推出了6位“80后”作者:祁又一、马小淘、董夏青青、桂石、少染、王小天。这些年轻作者都是属于“写作有年”“小有名气”的实力派,坚持“纯文学写作”,不迁就迎合市场,他们的作品“在走出‘80后’的写作定式与含带清新的文学气韵方面,都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11)。栏目推出的其他80后作家,如写作向传统回归的郑小驴,继承传统力量“带着生长痕迹”的吕魁(12),“写出质地如此纯粹的文本”的王威廉(13),写作“独立性强、辨识度高”的周李立(14)等,他们在纯文学道路上的坚守与努力赢得了《十月》的尊重。“小说新干线”另辟蹊径,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实力与潜力的舞台。 “小说新干线”栏目跟踪作家的成长轨迹,及时发现其创作转变的迹象。作家中跃早年小说创作叙事风格夸张、直露,道德评判意味浓厚,经多年摸索后转为含蓄、隐晦。1999年第2期选发的两篇小说《习惯痛苦》、《斗地主》,顾建平在评介中说:“近年他的小说‘现实性’增强,游戏笔墨渐减,客观叙述几近‘零度风格’。他试图在新作中表现为一个讲故事的老手,而其不经意显露的朴拙,却如同一位文学新人。”(15)马叙前期作品着重书写世俗生活的平庸和无聊,后来叙事开始挖掘对象的复杂性。《伪经济书》和《海边书》发表于2007年第4期的“小说新干线”栏目。马叙在访谈录中说“当然写作是会有变化的,不会是标本式的,其实我的小说写作的变化在《伪经济书》与《海边书》中就已经开始”,“特别是《海边书》,我写到了女性身体的黑暗绝望与内心的深度幽暗”(16)。陈集益的小说创作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他在个人创作谈中说:“我现在的小说,正如你们现在所看到的,已经写得非常规矩了”(17)。对于刊发于2008年第5期的《城门洞开》《阿巴东的葬礼》两篇作品,赵月斌说“集益已变成了一位‘非常规矩’的小说家,他告别了‘虚伪的形式’,走向了更为广袤的话语空间。或许正是凭借这种扎实的力量,他才会荣登《十月》的‘小说新干线’”(18)。以药都系列小小说成名的实力派青年作家杨小凡“苦于不能突破自己”,“几度停停写写”(19),最终从对生活的冷静思考中找到自己写作的突破口,于2009至2011短短两年间有贴近现实的数篇佳作问世,栏目选发了他描述医患闹剧的《欢乐》与关注房地产业状况的《开盘》,两篇小说都密切关注社会焦点话题,呈现人生百态,挖掘人性的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