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解放区文学进入后期阶段。在当时及以后,人们在讨论解放区后期戏剧活动时所关注的重点,除“新秧歌运动”外,就是“旧剧改革”。1944年6月,蓬飞在介绍延安演出的戏剧时说:对“旧剧”的“改造工作,我们已经开始”,并已出现了像《逼上梁山》这样的“用正确的历史观点表现历史故事”的“新平剧”(平剧即京剧),它“使一向以封建统治者的观点表演历史故事的平剧变得面目一新”①。数年之后,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扬和张庚对解放区后期“旧剧改革”又分别作出了总结。前者在有关解放区后期文学的综合性报告中特别列出“旧剧的改革”一节,认为此期出现的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剧本“标示了京剧向新的历史剧发展的方向”②;后者在有关解放区戏剧的专题发言中也将“改造旧剧”视作解放区后期戏剧活动中与“创造新秧歌”一样具有标志性的事件,称二者是“殊途同归的,其目的,也是要从此走向新形式,走向表现新的生活内容,或对旧时代的新的看法”③。上述如此的介绍、总结,显现出了人们对“旧剧改革”与“解放区后期文学”这二者之间关系的体认,即“旧剧改革”是在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展开并取得重要成就的,因此,“旧剧改革”是解放区后期文学的一项重要活动。但这并不等于说,“旧剧改革”即始于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事实上,从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至1942年5月,在解放区前期文学阶段,文艺工作者一直进行着改革旧剧的探索,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鉴于“各种旧剧中,又以平剧流行最广,影响最大”④之事实,本文拟通过考察解放区前期的平剧改革活动来窥测解放区前期的“旧剧改革”问题,并以此为特定视角对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性作出分析。 旧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遗产,在广大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到抗战时期,“旧剧作在民间的影响仍是很旺盛”⑤。因此,为了“用一切的力量为抗战而服务”⑥,运用旧剧来进行抗战宣传和动员,成了时代的一种必然要求。中共领导人审时度势、及时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提出要利用平剧,就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1937年八九月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征之前,毛泽东对团长丁玲作出指示:“宣传上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现在很多人谈旧瓶新酒,我看新瓶新酒、旧瓶新酒都可以,只要对抗战有利”⑦。次年4月,他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晚会上观看了平剧《升官图》等戏后,更是明确提出对于平剧这些“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并要求以这些形式来表现“新的革命的内容”⑧。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共领导人的号召,以“接受并改革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产业”(即“遗产”——引者注)的态度⑨,开始利用平剧来表现“新的革命的内容”,编创出了许多反映抗日斗争的现代戏;作为“久被统治阶层所掌握的封建艺术”的平剧,由此卷入抗战“斗争浪潮”,“成为一支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⑩。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传统平剧确定了内容范畴,所取题材基本是中国历史故事,主旨大多是宣传忠孝节义之类的传统观念。因此,这类表现“新的革命的内容”的现代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平剧的内容范畴。 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在解放区最早利用平剧形式作抗日宣传,因而也是最早在内容上对平剧进行改革的是西北战地服务团和西北战地服务团二团。1938年1月31日,大年初一,在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洪洞县马牧村举办的联欢会上,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平剧现代戏《三打雁门关》。该剧所叙内容为贺龙、萧克两位师长率兵在雁门关与日酋坂垣大战、打得其弃甲而逃的真实的抗日故事,而化妆、唱做、插科、打诨等纯为平剧的旧形式。这个“旧形式新内容的旧剧”演出后,“意外地得到了观众的爱好”(11)。这使该团成员意识到,只要改革了内容,“旧式的艺术方式”也能“做唤起大众的工具”(12)。大体与此同时,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开赴前线以后于1937年11月成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二团,在延安也开始了利用平剧的艺术实践,一共演出过三个剧目。《清明节》表现游击队利用清明上坟之机打击日本兵的故事,《教子参军》写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教导自己的儿子参加了八路军,而《逃难图》则重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13)。 西北战地服务团和二团通过在前线和延安编演这些平剧现代戏,共同揭开了解放区平剧改革的序幕,因而在解放区前期平剧改革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其中,《三打雁门关》创造出了一种“平剧活报剧”(14)的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以简单的情节和简要的人物刻画对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事件作出真实的、迅疾的反映。而二团所演出的虚构的《清明节》等剧目,则开启了解放区前期平剧创作“泛活报化”的潮流。在此之后,在各解放区出现过不少与《清明节》类似的具有“泛活报”特征的作品。如1939年春分别在冀中和山东出现的《大报仇》和《小放牛》就是这样。 当然,与具有“泛活报化”倾向的虚构型剧作相比,此期“平剧活报剧”的影响更大,也更能彰显此期平剧现代戏在内容改革方面的特点。在延安,鲁艺旧剧研究班于1939年3月演出了平剧《夜袭飞机场》。作品通过对八路军侦察排长和酒保形象的塑造,讴歌了军民的抗日热情和昂扬斗志。在延安之外,独一旅光复剧团集体创作了《陈庄战斗》。这是晋察冀“边区最早的抗日京剧”(15)。在豫皖苏,1939年冬天,徐海东从延安到新四军任职、路过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时,根据支队司令员彭雪枫的要求,拂晓剧团集体赶编出平剧《徐大将军反“扫荡”》,在欢迎晚会上作了演出。剧作突出了徐海东骁勇善战的特点和威震敌胆的气势。徐海东观看了演出,称赞游击支队文艺“人才真多”“‘彭家班’名不虚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