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的责任编辑徐斯年曾撰文回忆从“红皮本”到发排的整个流程: 首先,对“征求意见本”(即社内印行的、作为原注释组定稿的“红皮本”——原注释组的未定稿本则是各组自行印行的“白皮本”)进行加工,包括统一格式体例,核对每一条注文的原始资料,决定注文取舍,进行文字加工,补写应注而未加注的条目。《集外集拾遗补编》和《古籍序跋集》是新编的,还要最终决定入编篇目和编辑体例。《补编》此类问题的决策,就是林默涵同志亲自前来听取汇报并且最终“拍板”的。 责编的加工结果形成打印稿后进入第二步,即由定稿组对打印稿进行逐条、逐字、逐标点的讨论。这种讨论不仅十分认真,而且非常热闹,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涉及资料问题,责编或原注释组代表若拿不出第一手的确证,是很难“过关”的。第三步,责编根据定稿组讨论结果,修改、剪贴打印稿(包括查补资料,重写部分注文),形成定稿,送林默涵(前面几卷是送胡乔木)审阅。他的审读细致到了连标点问题都不放过的地步,批示也很具体。第四步,责编根据他的意见再做修订,由编辑部主任王仰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王仰”)签字发排。付型之前,王仰还要对每一卷的终校样逐字逐句做印前审读(后来似乎李文兵也分担过此项工作)。① 文中提及的定稿组最早成立于1978年秋、冬间,包括“领导小组成员、各该单行本原注释单位的骨干力量及编辑室指定的责任编辑”②。起初只有一个,主要成员为林默涵、王仰晨、李文兵、林辰、秦牧、陈涌、周振甫等。至1979年底,为加快速度,以便顺利完成1981年出齐《鲁迅全集》的任务,定稿组扩张为五个。③然而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即如何定稿?定稿的原则是什么?从定稿中能窥见何种变化?这些问题单靠徐斯年的回忆无法解决,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 一、篇目的甄别 定稿首先面临的仍是篇目的甄别④。我们以《集外集拾遗补编》为例,通过对校两本“红皮本”⑤和1981年版第八卷目录来还原这一过程。对校结果如下表:
增加篇目 | 删去篇目 | 更改篇目 | |
一九一五年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 | 一九一二年 《哀范君三章》稿后附言 | 一九一八年 原题为《南齐〈吕超墓志〉跋》,改为《〈吕超墓志铭〉跋》 | |
一九一六年 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 | 一九一六年 《寰宇贞石图》整理后记 | 一九一八年 《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镜铭考》删去“铭”字 | |
一九一七年 会稽禹庙窆石考 | 一九一九年 《孔乙己》篇末附记 | 一九二五年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增加内容后改为《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 | |
一九一七年 《□肱墓志》考 | 一九二四年 《幸福的家庭》篇末附记 | 将红皮本《〈走到出版界〉的“战略”》从一九二六年移到一九二七年名下 | |
一九一七年 《徐法智墓志》考 | 一九二四年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 将《新的世故》从红皮本的一九二六年移到一九二七年名下 | |
一九一七年 《郑季宣残碑》考 | 一九二四年 《论雷峰塔的倒掉》篇末附记 | 将一九二七年名下的《关于“乐闻于斯”的通信》改为原名《补救世道文件四种》 | |
一九一八年 《墨经正文》重阅后记 | 一九二四年 《未有天才之前》文前小引 | 将一九一九年的《什么话(三)》改为《什么话?》 | |
一九一九年 寸铁 | 一九二六年 《学界的三魂》篇末附记 | 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从正文移至附录一 | |
一九一九年 自言自语 | 一九三三年 教授杂咏(其四) | 将附录二 一九○一年的《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并跋》改为《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 | |
一九二二年 《遂初堂书目》抄校说明 | 附录一 一九○七年 《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 | 附录二 一九○一年的《惜花四律步湘州藏春园主人韵》改为《惜花四律》 | |
一九三○年 鲁迅自传 | 附录一 一九一一年 维持小学之意见 | 一九二八年的《通信(季廉来信按语)》改为《(季廉来信按语)》 | |
附录一 一九一四年 生理实验术要略 | 附录一 一九一二年 《天觉报》创刊贺电 | “一九二八年的《复晓真、康嗣群》附录的《[备考]信件摘要:一、十条罪状(晓真)二、反对相爱(康嗣群)》改为《[备考]信件摘要(晓真、康嗣群)》” | |
附录一 一九三一年 三闲书屋印行文艺书籍 | 附录一 一九一三年 两幅手绘土偶等图的说明 | 一九二九年的《关于〈子见南子〉的结语》并附有《[备考]关于〈子见南子〉》改为《关于〈子见南子〉》 | |
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 《译文》创刊号前记 | 附录一 一九一三年 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 | 一九三○年的《通讯(柳无忌来信按语)》改为《柳无忌来信按语》 | |
| 附录一 一九一四年 儿歌六首抄存 | 一九三二年的《某书读后记》改为《题记一篇》 | |
| 附录一 一九一六年 《蜕龛印存》序(代) | 一九三三年的《复魏猛克》改为《通信(复魏猛克)》 | |
| 附录一 一九一七年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评语 | 将《〈文艺研究〉例言》从一九三○年名下首篇调整至第二篇 | |
| 附录一 一九二三年 题《中国小说史略》(上卷)赠章廷谦 | 将《自传》从一九三四年名下第四篇调整至首篇 | |
| 附录一 一九二六年 录《大人赋》数十字赠斐君矛尘 | 一九三四年名下,《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与《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对调顺序 | |
| 附录二 一九○二年 挽丁耀卿联 | 一九三五年名下,《〈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编选感想》从第四位移至首篇 | |
| 附录一 一九二九年 《奔流》编辑后记(十二) | 一九三五年的《骗月亮》改名为《“骗月亮”》 | |
| 附录一 一九三三年 《北平笺谱》广告 | 一九二五年的《“大生蛮性”——为“江浙人”所不懂的》,删去副标题 | |
| 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 《〈准风月谈〉后记》自删稿 | 一九三五年的《中国的科学资料——新闻记者先生所供的》,删去副标题 | |
| | 将一九三六年的《拟印〈鲁迅三十年集〉著述编目(二种)》移动至附录部分,并改名为《“三十年集”编目二种》 | |
增加篇目 | 删去篇目 | 更改篇目 | |
| | 将一九三五年的《介绍〈俄罗斯的童话〉》从正文部分移动至附录,并改名为《〈俄罗斯的童话〉》 | |
| | 将一九三六年的《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改为《关于许绍棣叶溯中黄萍荪》 | |
| | 将一九三六年的《答世界社问》附录的《答世界社问:中国作家对于世界语的意见》删去 | |
| | 将附录一中一九二九年的《谨启(致〈北新〉半月刊读者)》改为《谨启》 | |
| | 将一九三一年的《鲁迅启事》由正文移动至附录一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一年的《题〈陶元庆的出品〉》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二年的《题〈外套〉》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三年的《吊小林多喜二》移动至正文部分,改回原名《闻小林同志之死》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更正(致〈申报〉〈自由谈〉编者)》改为《更正》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题〈淞隐漫录〉》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题〈淞隐续录〉残本》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题〈风筝误〉》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给〈戏〉周刊编者订正的信》改名为《给〈戏〉周刊编者的订正信》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四年的《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改名为《〈十竹斋笺谱〉翻印说明》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六年的《〈远方〉按语》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六年的《〈中国杰作小说〉小引》移动至正文部分 | |
| | 将附录一 一九三六年的《题〈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赠季市》移动至正文部分 | |
《集外集拾遗补编》篇目的变动分为三种情况——增、删、改,数量依次递增:增加篇目14篇,删除篇目23篇,更改篇目42篇。更改篇目又可细分为更改标题、调整顺序、调整篇目位置。更改标题25篇,如《南齐〈吕超墓志〉跋》改为《〈吕超墓志铭〉跋》,这是编注者代拟标题的情况。另一种则是恢复原有的标题。如将一九二七年的《关于“乐闻于斯”的通信》改为原名《补救世道文件四种》。调整顺序6篇,根据发表时间重新排列篇目顺序,如将《〈走到出版界〉的“战略”》《新的世故》从一九二六年移到一九二七年名下。 调整篇目位置14篇(其中3篇同时改名),指将文章在正文与附录一之间对调,数量虽少,却颇具讨论空间。其中从正文转为附录一的4篇,从附录一转为正文的10篇。结合篇名与文章内容,大致可以判断对调的原因。由正文转为附录一的多是应用文体,包括宣言、编目、广告、启事等。附录转为正文则更强调文学性,需要“相对成文”⑥。10篇中有7篇都是题记,尽管短小,却很隽永,自成一体。如《题〈陶元庆的出品〉》睹物思人,寄托哀思怀念,感情真挚强烈。《题〈淞隐漫录〉》等四篇介绍古籍版本源流、考订异同,已形同书话。其他三篇,《闻小林同志之死》近似于悼念词和声明的复合体。《〈远方〉按语》《〈中国杰作小说〉小引》两篇则实际是序跋。 被删除的23篇文章中有4篇收入其他集中:《〈寰宇贞石图〉整理后记》《〈俟堂专文杂集〉题记》收入1981年版第九卷之《古籍序跋集》,《教授杂咏(其四)》收入第七卷之《集外集拾遗》,《〈奔流〉编校后记(十二)》收入第七卷之《集外集》。剩下19篇被删主要受制于两大原则: 一是“认真鉴别是否确实出于鲁迅手笔”⑦,即要确定鲁迅的著作权,因为“当时规定合拟稿是不入全集的”⑧。如《维持小学之意见》《〈蜕龛印存〉序》《〈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评语》《〈北平笺谱〉广告》《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被删去都是因为鲁迅独立著作权存在争议。前三篇文章涉及周作人。《维持小学之意见》与《〈蜕龛印存〉序》都系周作人起草,鲁迅改定。《〈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评语》较为复杂,周作人1949年3月20日《鲁迅与周瘦鹃》一文中称是鲁迅“拟定了那一则审查意见书”,但到1957年3月出版的《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周作人又称是鲁迅“与我会拟了一条称赞的评语,用部的名义发表了出去”。此后,“会拟”说在学界和社会上进一步发酵,演变成为“合拟”说,后者“流传甚广,以致当1981年版本卷编注时,没有来得及进一步考证而将《评语》搁置未收”⑨。《〈北平笺谱〉广告》由郑振铎拟订初稿,鲁迅改定,与《维持小学之意见》《〈蜕龛印存〉序》情况相同,此后也都未再收入人文社《鲁迅全集》。《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则因为1981年版尚未看到钱稻孙的回忆材料而误以为是鲁迅、许寿裳、钱稻孙合拟稿。⑩《〈中国矿产志〉征求资料广告》被误删也是因为当时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出自鲁迅手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