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味(1906-1947,河南潢川人),1927年由于经济拮据辍学,离开北京,辗转各地后,于1929年3月来到上海,居住在法租界上。当时王实味在离党之后,又无固定的工作,希望能够鬻稿卖文为生,翻译了一本《珊拿的邪教徒》,侥幸得以公开出版。《珊拿的邪教徒》系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小说家霍普特曼(Gerhart Johann Robert Hauptmann,1862-1946。王实味译为“霍布门”)所著中篇小说,原题Der Ketzer von Soana,出版于1918年。王译列于徐志摩主编“新文艺丛书”之一,于1930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版式为32开本,竖排,本文140页(卷末附有4页广告及版权页)。放在该译本卷头的《译者序》末尾具有“1929年10月7日”日期,可视为译竣之日。这是王实味生前公开出版的第一本译著。王实味还在这篇序言中有交代,该译从美国Modern Library 1928年出版的英译版重译而来。Modern Library 1928年版为初版本,附有Harry Salpeter前言,不具译者名字。
霍布门著、王实味译《珊拿的邪教徒》中华书局1930年4月初版本封面及《译者序》第1页 王序篇幅不算短,不像一般的译者前言那样形式化,却包含着实质性内容,即对于郭沫若翻译的质疑。关于郭译,王序介绍如下: 不幸的是,在已经译了十分之八九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告我说,这书在三年前已经郭沫若先生根据德文原本译过了,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名是《异端》。 此书,原来在王实味重译本之前,就有郭沫若根据德文原本翻译的译本,译题为《异端》。郭译初版于1926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似曾重印过几次。据我所目睹“新中学文库”1947年3月第三版版权页所载信息,“新中学文库”版初版是1933年6月出版的。虽然郭沫若在1926年初版本卷头《译者序》末尾表示将来再版时希望能够更正初版的错误,但1947年版未见有更正之痕迹,可知后来的版本均非“改版”,而是“重印”。 那么,王实味对于郭译的质疑,针对何处?有何问题?王的指点是否正当?有无充分的论据和说服力?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在这篇小文中提出初步的看法,供学者参考。 王实味将郭译(从王《译者序》篇尾的日期看,他参看的应该是郭译初版本)第109页第4行至第110页第1行三个段落抄引(第三段落只是开头两行),对存疑的三个地方施加下线,然后将己译所据英文和自己译文出示,供读者判断孰对孰错。他之所以不厌其烦抄引了不少字,似乎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上下文以便判断郭译之顺不顺与合不合情节和故事的展开情况。以下,我对此略加省略,仅将郭译中王实味施加下线的部分、与下线部分对应的德语原文、王实味所依据英文版原文、王译,四者并列提示: [第一部分] [郭译]他承认了牧师对于这件事体所处的位置。 [德语原文]und nahm in der Sache den Standpunkt des Priesters ein. [英文版原文]and accepted出e priest's point of view in the matter. [王译]接受了他对于事体的意见。 [第二部分] [郭译]至于村民的所行所为,村正约束着要加以严重的防闲的。 [德语原文]Was aber die Dorfbewohner und ihr Verhalten betraf,so versprach er dagegen strenge Maβregeln. [英文版原文]But as to this villagers and their conduct,he promised to take stern measures against them. [王译]关于村民以及他们的行动,他允许加以严厉的制裁。 [第三部分] [郭译]这位年青的牧师他不好直接申禀到僧正那儿,乃至申禀到教皇那里去吗?我想他一定是清斋,祈祷,熬守通夜,把自己的脑经弄坏了的。 [德语原文]Dieser junge Priester k
nnte es wohl bis zum Kardinal,ja,zum Papst bringen.Ich glaube,er zehrt sich ab mit Fasten,Beten und Nachtwachen. [英文版原文]This young priest might easily get to be a cardinal,yes,even a Pope.I think he is eating off fasting,praying and watching the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