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研究 曹进、杨明托(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安全研究》,2020.6.63~85 中国文化的魅力对内体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外体现为国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无论是外来文化的对内传播,还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都有赖于跨文化翻译活动。正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为中国文化输入国际元素,发掘自身文化的潜力,激发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同时跨文化翻译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向世界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世界格局正经历重大变革的今天,跨文化翻译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服务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一)跨文化翻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跨文化翻译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跨文化翻译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媒介,跨文化翻译的可读性、准确性和有效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地位,从而间接影响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了获得更多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就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遵守和维护国际规范。跨文化翻译也应当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通过翻译将中国求和平、谋发展和促合作的理念传播出去。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中国也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依然能够为国际社会输送正能量,这更显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但是,国际舞台上仍然不乏抨击的声音,甚至破坏中国的国家形象。这就要求跨文化翻译通过国际舞台塑造和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向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的“方案”,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全方位地叙述中国为世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跨文化翻译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的基础,也是建立尊重和信任关系的前提,更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在跨文化翻译中,首先,要坚持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积极地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其次,根据“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西方国家易于理解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利用英语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的智慧,为全球治理难题贡献力量,逐步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争取正面的国际舆论,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跨文化翻译维护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观的要义在于保存和延续中国文化的特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语言文字安全。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符号系统,凝聚着民族集体的智慧,代表着持久的文化特质。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主要的交流工具,中国文化面临其他强势语言的冲击,应始终坚持汉语在语言多样化环境中的一席之地。语言文字安全要特别注意外来词的翻译。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产品中存在外来文化的低俗语言现象,其汉语意思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相违背,应当采取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不必翻译其真实的汉语意思,而是用表达相同功能的汉语词来代替。除此之外,应当坚决抵制恶搞汉字的言语行为,保护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第二,风俗习惯安全。风俗习惯安全包括民族风尚和礼节等,它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寄托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归宿,增强了民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具有保持民族团结和统一的文化特质。风俗习惯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种风俗习惯都代表特殊的文化内涵,约束文化成员的行为,将同一文化成员凝聚在一起。跨文化翻译应当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不应全盘否定违背风俗习惯的外来文化,而是要去粗取精,汲取优秀的文化元素。第三,价值观安全。价值观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态度,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保持传统价值观不受霸权文化的侵蚀,同时又不反对与现存价值观念的融合发展和进步。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应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翻译符合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外来文化,使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服务。第四,生活方式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是文化特质的外在体现,文化间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生活方式上,主要包括物质、精神、经济、政治、私人和公共领域中的生活方式,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学习科学的生活习惯,保持一种健康进步的生活方式。跨文化翻译应当有利于促进中西方生活方式的融合,西方科学的生活理念值得借鉴和翻译,但是违背中国文化道德准则的生活习惯不宜翻译。跨文化翻译应树立大语境观,为实现文化安全树起第一道屏障,在此基础上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的繁荣稳定,需要从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四个方面去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