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34.3;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20)03-0010-1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流行病造成的人员感染、经济减损、社会压力、舆论恐慌都是空前的。海外华人跨境生活在祖(籍)国和住在国两个社会,既双重融入和参与两个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在两个社会遭遇双重的隔膜和误解,此次疫情更是凸显了海外华人遭受到的双重歧视与排斥。本文基于爬虫(python)编程技术抓取中国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大量数据,对疫情防控期间海外华人媒介形象进行学理分析,描述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中海外华人的多元形象,分析海外华人遭遇的负面认知及原因,并探讨海外华人负面形象的修复机制。 一、文献回顾、研究对象及数据方法 (一)海外华人媒介形象研究 学术界对海外华人的媒介形象进行了若干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电视电影中的形象、报纸新闻中的形象、互联网媒体中的形象。学者较早涉入的是海外华人在电视电影和文学中的媒介形象研究,尤其是美国华人在电视电影或文学中的媒介形象,这两类研究目前数量最多,学术积累也最深厚,相关论文高频运用了“东方主义”“刻板印象”“污名化”“他者”等话语进行分析。许多论文都提到,在西方话语体系下,尤其是“东方主义”的视角下,华人形象成为维护西方思维和文化霸权的刻意投射,①西方用猎奇与霸权的方式想象和构建了“他者化”华人形象。②在美国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华人形象徘徊于“邪恶的撒旦”与“被驯服的家臣”之间,③被卑贱化、恐怖化、邪恶化、神秘化、暴力化和肮脏化。④在国外的新闻报道中,类似情况也在重演: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欧美报纸露骨地将华人形象与“劣等民族”“瘾君子”、赌博、无知落后等联系在一起。⑤近年来,欧美媒体用词较为谨慎,但对于华人的负面报道仍远高于正面报道,华人形象被塑造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非法贸易者”或“本土商人的竞争对象”。⑥在国外网络媒体如某些论坛平台上,消极负面评论中国和华人帖子的总量也远远大于积极正面的帖子。⑦国外不友好公共舆论的背后,除了文化因素外,还有更现实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如对移居国缺乏政治忠诚和对稀缺经济资源的竞争。⑧欧美媒体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了华人形象被侮辱和损害,华人是欧美媒体叙事中的“失语者”。“失语者”的第一层次的含义是无人为华人发声。许多组织和人士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如越来越多的华裔文学作家希望对抗欧美主流霸权话语中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讲述新型华人故事。⑨又如,《星岛日报》《世界日报》《侨报》等海外华文媒体立足于华人族裔利益,呈现了华人既思念祖国家乡又渴望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的意愿。⑩再如,中国媒体也积极报道海外华人在文化交流、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科技进步、报效祖国等方面做出的贡献。(11)以上研究希望解构既有的华人刻板形象,建构新的华人形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海外华文媒体可能强化华人局限于聚居地内小范围的同族裔间的交往。(12)此外,以上书写展示的华人媒介形象侧重积极和正面,描述的对象也通常集中于成功的、有贡献的华人,这暴露出第二层次的“失语”问题,即普通华人的“失语”,占据大多数的普通华人的形象很少出现在媒介叙述中。(13)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的提出 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通过爬虫编程抓取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外华人媒介形象时如何被建构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事,本文所用的“海外华人”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制于现实网络用语状况。虽然不少学者主张严格规范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华裔、国际移民、海外侨胞等词汇的使用,(14)但网络媒体在使用以上概念时经常混用或错用,而网民在发帖或回帖时用词就更为随意。这导致用网络爬虫抓取时,搜索“外籍华人”“华侨”“移民”等难以抓准目标对象。例如,次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媒体或网民使用“华人”或是“华侨”等词汇,其实大多想要表达的都是含混的“在国外的华人”或“从国外回来的华人”。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海外华人”涵盖范围较广,包括华侨、外籍华人、留学生等。A 之所以选择“疫情防控期间”,是因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是放大镜,将海外华人的困境更全面地暴露出来;疫情又是催化剂,疫情防控期间海外华人形象可能被一些热点事件重构。那么重构是如何发生的?是被更正面地刻画,还是被更负面地刻画?这些都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本文选择“国内社交媒体”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通过爬虫技术同时爬梳国内和国外数据工程量较大,所以先集中力量研究国内情况。二是既有研究国内互联网海外华人媒介形象的文章,要么是从报纸的网站收集新闻报道,本质还是以报纸为载体的研究;要么是从门户网站收集新闻报道,门户网站海外华人新闻来源大多来自国内主流媒体和海外华人主办的媒体(尤其是前几年),而主流媒体(无论报纸或网站)和华文媒体一般倾向于报道海外华人正面形象,可能存在选择面过窄的问题。本文试图将信息收集来源集中于微博、微信、知乎、百度贴吧几个社交媒体,从而考察海外华人形象的呈现有何种变化。三是上文提到普通海外华人的“失语”问题,既有精英话语垄断的问题,也有当时技术条件不够的问题。Web1.0时代,受众大多只能从门户网站被动接受信息,而Web2.0时代,新技术、新媒体允许受众更多地参与进来。在此背景下,广大的海外华人群体如何表达意见?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希望了解的主题。 (三)数据与方法 本文以华人、华侨、留学生为搜索对象,通过爬虫编程运行网络爬虫程序抓取疫情防控期间微博、微信、知乎、百度贴吧四个社交平台的相关大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6日。本文在分析热点事件时,主要集中抓取的是微博平台的数据,包括发帖和回帖共计425,706条数据;在分析总体状况时,将抓取范围扩大至微博、微信、知乎、百度贴吧,包括发帖和回帖共计515,753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