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比特币在2008年被发明以来,区块链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接纳与推崇。201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头条发布了题为“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的新闻报道,正式表明中国发展区块链产业的决心。这一国家战略旋即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强力刺激,A股中的“区块链概念股”纷纷涨停,比特币的价格在一夜之间上涨了40%,沉寂多时的“币圈”出现了大规模骚动。 所谓“币圈”,是对加密货币行业的笼统称呼。由于近十年来比特币价格的大幅上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在2017年掀起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区块链热潮。在这次热潮中,许多效仿比特币的“加密货币”得以大量发行,各种加密货币、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行业的暴富效应和极高的波动性深深吸引了各式投资者。 实际上,币圈是一个相当空心化的产业,虽然圈内的人常常打着区块链的旗帜,但真正落地的应用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加密货币完全脱离了区块链技术和实体经济,成为悬空的金融产品。2013年,随着比特币价格从年初的13.5美元飙升至1000美元,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五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2017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令禁止了加密货币的发行和融资交易平台的兑换业务。2019年11月18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专题节目“区块链不是‘取款链’”,直斥币圈乱象:“随着区块链热潮,危害最严重的乱象出现在数字货币上,这些项目将区块链概念和金融知识、货币知识混淆在一起,浑水摸鱼,普通百姓根本难以分辨,欺骗性极强”。 正如当前中国的“保健品”“微信卖茶叶”“电信通缉”等各种“杀猪盘”一样,以加密货币为工具来“割韭菜”,需要构建一套针对性的叙事作为配合。这种叙事高度契合了目标群体的心理,体现着健康、爱情和金融等既定场域中人们的观念特质。就加密货币本身来说,如何让投资者接受它、追捧它,这是每个货币发行人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白皮书是加密货币发行人为吸引投资者所撰写的项目介绍,它所陈述的故事常常令人兴奋、深信、津津乐道或者感到匪夷所思。加密货币行业的参与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担心什么?追捧什么?白皮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本文搜集了目前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中文加密货币白皮书,对它们的内容和逻辑进行了梳理,为币圈勾勒出一幅“观念画像”,进而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为加密货币热潮做出解读。 一、金融危机与加密货币热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制造业持续萎缩,产业利润率下滑,财富加速向以硅谷为代表的IT业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业集中。2001—2004年,为抵消互联网泡沫破灭和9·11事件的不利影响,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这种极端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刺激了金融业的生长,同时也使得美国家庭债务激增,以次级贷为代表的信用消费大幅扩张(何秉孟,2010)。而在世界范围内,发达经济体产业空心化和资本回报率下降挤出的大量资金都流入了金融资产市场,极大程度地催生了资产泡沫,也让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达到了历史高点,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正在发酵(Fried,2012)。 2008年9月,美国著名投行美林证券和雷曼兄弟先后关张,金融市场大崩盘的序幕由此拉开,全球迎来了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Eigner & Umlauft,2015;刘鹤,2013)。为了与之对抗,美联储又进行了10次降息操作,并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收购了大量不良资产。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购买机构债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全球央行的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正式启动。就在此时,中国也启动了著名的“四万亿”计划。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美联储的准零利率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不满,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跨国金融资本受到了公众的强烈质疑。随着失业率不断上升,人们对于自由放任的金融集团表现出愈加激烈的反对情绪,许多人纷纷指责:金融危机是贪婪且不负责任的金融业造成的,政府却让全社会为之买单。2011年9月,“占领华尔街”运动在美国爆发,而此时中国也出现了质疑货币政策的声音,财经作者宋鸿兵所著、以支持“金本位”为主要观点的作品《货币战争》在国内一时洛阳纸贵。 在这种社会心态的烘托中,一种解除政府印钞权的货币构想出现了。2008年11月1日,一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Joshua,2011)的网络用户在网站metzdowd.com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的论文,详细描述了如何创建一套“去中心化”的电子交易体系。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实现比特币算法的客户端程序,并进行了首次“挖矿”运算,获得了第一批的50个比特币,比特币由此诞生,扇动了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热潮的蝴蝶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