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20)11-0136-20 一、发展阶段理论与国家经济政策 对发展阶段的划分大多基于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国际上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政策适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不同发展阶段所对应的差异化经济政策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可循。发展阶段理论是一种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具有发展经济学意义的经验描述。当技术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技术竞争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高级形态。大国间政治博弈、市场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的民族主义化及与世界市场的相对割裂。对于拥有庞大经济体量的大国而言,这种互动关系超越了古典经济学一直以来遵循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理念。①大国为了维系本国核心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国家政治行为塑造和培育适宜技术成长的市场空间。 (一)发展阶段及其维度标准的理论综述 发展阶段理论作为一种经验描述和概念抽象,大多是基于特定国家历史经验的总结,相关学者可归为历史学派(historical school)。②随着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盛行,发展阶段理论的后续探索日渐稀缺,直到目前仍缺乏全面的理论体系构建。 一般来说,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基于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分类。因此,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具有多个维度,包括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文明进步和生产关系等。这些维度总体上体现了技术进步驱动经济发展形态“高级化”的过程,即技术进步驱动产业变迁的过程。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提出经济发展通常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原始落后状态、畜牧业状态、农业状态、农业—制造业状态和农业—制造业—商业状态。③这五个发展阶段的转换受到自由主义和国家力量干预的影响各不相同,李斯特对发展阶段的划分旨在论证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充分权衡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之利弊,采用差异化的经济政策,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竞争环境。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B.Chenery)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和经济结构变迁过程相联系,选择9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采用多国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指标体系。④该体系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制造业占比为指标,结合人均GDP变动状况,分析制造业产业类型的变迁状况。⑤钱纳里最终要论证的是,处于相应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对外经济政策,吸引外部投资以弥补工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储蓄和外汇“双缺口(two-gap model)”。 沃尔特·罗斯托(Walt W.Rostow)将经济成长阶段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起飞阶段、技术成熟和大众高消费阶段。⑥这一分类方式具有典型的经验总结特征,体现了技术进步驱动产业结构变迁的原理。罗斯托的发展阶段分类基于技术发展和经济结构双重维度,并且对技术成熟阶段与大众高消费阶段之间的转换进行了模糊处理。21世纪以来,受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影响,美国技术竞争力的绝对优势日益丧失,内外经济失衡问题频出,并引发复杂的社会问题,显示出高消费发展阶段的不可持续性。后文将借鉴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分类,分析美国技术竞争力和经济结构变化引发的政策调整行为。 除上述学者外,西蒙·库兹涅茨(Simon S.Kuznets)、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和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或基于不同的时间跨度对发展阶段进行了相应分类。库兹涅茨将现代经济发展历程简洁地划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种不同经济结构占主导的发展阶段。⑦青木昌彦以东亚地区为样本,将追赶型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马尔萨斯阶段、政府介入阶段、库兹涅茨阶段、人力资本阶段和后人口转变发展阶段。⑧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霍夫曼(Walther G.Hoffmann)以工业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变迁为视角,通过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生产与资本资料生产之间的配比(“霍夫曼比例”),将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消费资料生产加速阶段、生产资料生产加速阶段、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平衡阶段以及生产资料生产主导阶段(重化工业)。⑨钱纳里将工业化进程分为不发达阶段、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和现代化六个发展阶段。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体现了发展阶段转化的思想,农业剩余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的转换过程。⑩此外,还有学者从文明发展程度、生产要素构成、生产与社会关系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等维度对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见表1)。尽管分类方式各异,但决定发展阶段转换的核心因素始终是技术进步。这方面的论述尤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分类为典型,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唯物辩证关系。 表1 发展阶段分类及维度参照
代表人物 | 作品 | 年份 | 维度参照 | 发展阶段划分 | |
夏尔·傅立叶 | 《文明制度的批判》 | 1808 | 文明程度(相对标准) | 蒙昧阶段、野蛮阶段、宗法阶段和文明阶段 |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 1840 | 产业形态 | 原始未开化状态、畜牧状态、农业状态、农工业状态和农工商业状态 | |
威廉·罗雪尔 |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 1843 | 生产要素构成 | 自然要素主导阶段、劳动要素主导阶段和资本要素主导阶段 | |
卡尔·马克思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1859 | 生产关系 | 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1864 | 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 |
瓦尔特·霍夫曼 | 《工业化阶段和类型》 | 1931 | 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 | 消费资料生产快速发展阶段、生产资料生产快速发展阶段、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生产平衡阶段以及生产资料生产主导阶段 | |
威廉·阿瑟·刘易斯 | 《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 1954 |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劳动力供给拐点阶段及后拐点发展阶段 | |
沃尔特·罗斯托 | 《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 1959 | 技术和经济结构 | 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起飞阶段、技术成熟和大众高消费阶段 | |
西蒙·库兹涅茨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1968 | 工业化进程 | 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占主导的发展阶段 | |
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 | 《财政理论与实践》 | 1973 | 经济发展阶段与财政支出 | 初期、中期和成熟期 | |
霍利斯·钱纳里 |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 1986 | 工业化发展阶段 | 不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发展初期、工业发展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和现代化 | |
张连诚 | 《论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与适度区间的界定和控制》 | 2006 | 经济规模与增速交叉维度 | A阶段(小规模/低增速)、B阶段(中小规模/高增速)、C阶段(中大规模/低增速)和D阶段(大规模/低增速) | |
青木昌彦 | 《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及中日制度演化》 | 2011 | 东亚追赶型经济体 | 马尔萨斯阶段、政府介入阶段、库兹涅茨阶段、人力资本阶段和后人口转变阶段 | |
李炜永、王玉柱 | 《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当前增速调整的发生机制研究》 | 2019 | 工业化、城市化、增长方式、政府与市场关系四个维度 | 新常态发展阶段内的经济结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