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20)05-0034-12 跨文化认同是跨文化传播学经典理论命题之一,不同的学者从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视角出发,对跨文化认同的含义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多元解读,归根到底要解决置身于多元文化空间的个体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放置“我”与“他者”的位置、如何超越文化界限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沟通的问题。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健康方面的风险,也带来了世界格局与认同层面的危机。随着保守主义和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和猖獗,全球化的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现状,重新号召全世界互联互通,保持开放,共同应对风险就成为了人类迫切的需求。这进一步说明,对一种基于更具包容性和开放型理念的跨文化认同的探寻具有无比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支持下的跨文化认同刚好契合了时代之需。在此视域下,跨文化认同需要在保持自我文化完整性的同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并且对不同文化进行创造性融汇和整合。这是对既往跨文化认同思想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与升华。 本文首先以跨文化群体的身份定位为线索,对跨文化认同理论进行梳理与批判;然后从东方视角出发,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跨文化认同进行再阐释,提出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三个跨文化认同的层次,尝试构建一个更加丰富而立体的跨文化认同理论框架。 一、跨文化认同理论梳理与批判 (一)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跨文化认同理论思想梳理 1.从“陌生人”到“旅居者”:对立视角下离群的恐惧与失落 1908年,德国哲学家乔治·齐美尔首次提出“陌生人”(The stranger)的概念,被视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起点。齐美尔定义的陌生人是:“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那种人……他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他将一些不可能从群体本身滋生的质素引进了这个群体。”①他认为,陌生人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处的文化体系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保持着一定的“社会距离”,而其他社会成员也因此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和排斥。“陌生人”是齐美尔对现代性都市空间闯入者具有悲情色彩的刻画。这一形象预示一种离群恐惧与失落,置身于跨文化空间,陌生人倾向于以“他者”的身份审视新的群体和文化,却没有融入和同化的意愿,面对多元文化的对立冲突,无家可归几乎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题。② 芝加哥学派深受齐美尔思想的影响,其中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进一步提出了“边缘人”(Marginal man)的概念。“边缘人”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在两个世界中都被视为陌生人的群体。③与超然和自由的陌生人不同,边缘人一方面寻求对新文化的认同和融入,摆脱边缘身份,另一方面不能与过去的文化和传统完全割裂,受到新文化群体的排斥,从而陷入某种认同困境。 帕克在寻求跨文化认同的主动性上向前走了一步,但其结论仍指向了认同之不可能性。1952年,芝加哥学派华裔社会学者萧振鹏提出“旅居者”(Sojourner)的概念。通过研究在芝加哥的中国洗衣工,萧振鹏发现他们与“边缘人”存在很大差异,旅居者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具有高度认同感,而对新的文化具有距离感和排斥感,从而成为“一个在另一个国家生活了很多年却没有被同化的陌生人”④。这一研究再次否定了个体寻求跨文化认同的主动性。但萧振鹏预言,这些目前看起来仍然游离于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坚持保留自己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华人旅居者,最终也难以逃出被主流文化吞噬的命运,并逐步发展成帕克笔下流浪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群体。⑤ 随着全球交往合作的日益频仍,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离群又无法完全融入另一文化圈内的失落催生了一种外来—本土的二元对立,包括“陌生人”“边缘人”“旅居者”等一系列早期跨文化认同理论。这既反映了跨文化者对离群的恐惧,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交往认同的渴求与早期探寻。从理论关切来看,这一类跨文化认同理论普遍认为,跨文化群体以闯入者的身份进入新的文化领地,要么选择在疏离和亲密的中间地带做个自由人,要么在坚守自我身份和寻求新认同的边缘空间苦苦挣扎,要么在以本民族文化为纽带形成的社交圈子故步自封。在这个层面,这些理论视角下跨文化认同的形成是消极的、缺乏内在动因的和充满障碍的。 2.从“多元文化人”到“世界公民”:“杂糅”背景下建构认同的热情 进入20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日趋紧密,全球化浪潮催生了更高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同要求。越来越多的个体要么出生在跨族群或跨国婚姻的家庭里,要么在不同的国度读书或工作,要么是移民或跨国难民。许多类似这样的“全球人”拥有多元文化背景,以更加复杂而灵活的身份穿梭于跨文化空间,文化边界变得模糊,文化“杂糅”的认同特征凸显。跨文化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跨文化认同理论的视野也有所延伸。越来越多的跨国与跨文化全球人彰显出一种建构跨文化认同,实现更加顺畅的跨文化交际的热情与渴望。阿德勒在这一路径上首先做出探索,提出了“多元文化人”(Multicultural man)理论。阿德勒认为,跨文化认同表达了一种新的身份归属,是个体面对压力与冲突、原来的身份趋于瓦解之际,在更高层次上寻求文化与人格的再整合。超越单一文化认同的人同时以人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为定位,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应对错综复杂的交际场景。因为他们认同多种文化,所以他们可以被称作多元文化人、跨文化人或世界主义者。他们既不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也不完全属于他人的社会,而是居住在文化边界,介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person of inbetweenness)。⑥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多元文化人能够以高度灵活性去适应、容纳他者文化,最大程度保持文化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