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当前,在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进程中,我国已经进入科技引领和科技并跑的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依托,大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其知识优势、竞争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和水平。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课题,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清醒地看到中美经济关系面临“脱钩”的困境,创业必将成为促进我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通过创新创业拉动经济增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大学创业教育也将面临更繁重的任务和更艰巨的挑战。 然而,取得创业成功并非易事。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来说,创业能力对于新企业的创建、成长以及获得经济效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创新战略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创业教育为引领的教育改革。在创业教育大力推进的时代,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思想观念已发生了重要变化,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如何?大学生不同维度的创业能力在创业绩效提升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本文将在考察普通高校本科生创业能力水平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大学生不同维度的创业能力结构特质,以及对创业企业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创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定性研究方法,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对创业能力的概念展开研究。个体层面的相关研究中,Man等(2002)把创业能力看作是创业者的天赋能力,Thompson(2004)把创业能力看作是创业者有效、成功地完成工作的特质,具体包括性格特质、技能和知识等。组织层面的研究中,Rule和Irwin(1993)则把创业能力定义为组织识别新想法、新产品和新观念的手段和方法,或者把创业能力界定为组织根据识别到的市场机会获取所需资源,以开发机会或者建构新市场机会的能力。 有学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创业能力的构成问题。唐靖和姜彦福(2008)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创业能力是由机会识别、开发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构成;刘杉杉(2011)指出创业能力包括创业所需的专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与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等。 本文认为,创业能力是指为创建并运营新企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结构的整合,将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创业能力定义为满足创业活动需要、促进企业获得较高盈利、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创业综合能力。 (二)创业能力与创业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创业能力能够提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盈利水平,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创业能力与创业盈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Rasmussen等(2011)认为,创业者或创业企业的创业能力是驱动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获得创业盈利的关键因素。卫梦颖(2016)采用创业能力主观评估量表的形式,提出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的创业能力维度会对创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彭莹莹等(2018)以北京地区青年创业企业为例,将企业发展速度、规划和盈利状况作为创业成长绩效,识别出创业者的出生年代、身体素质、创业能力、融资能力、市场竞争、创业环境满意度、创业政策满意度等都对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存在显著影响。陈琼秋等(2017)将企业盈利作为因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得出人际综合能力、机遇识别能力、领导执行力、兴趣爱好对企业盈利有显著影响的研究结论。李芳勇(2002)从产业组织战略方面入手,认为创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对企业长期盈利有重要的作用。 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创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创业绩效的重要维度,也是考察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普通高校本科生创业者的创业企业盈利作为核心指标,分析创业能力对本科生创业者创业盈利的影响作用。 通过整理创业能力和创业盈利的现有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创业能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及结构方面,以创业盈利为核心考察创业能力影响的研究仍较薄弱,在创业能力和创业盈利的关系研究中主要采用质性分析,运用量化模型研究创业能力的成果更少。因此,本文以2019年实际创业的普通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构建Ologit回归模型,分析创业能力对创业盈利的影响作用。 三、数据、样本和评价模型 (一)数据和样本选择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联盟等单位联合开展的“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监测调查”,监测调查覆盖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调查对象为2019年正在参与创业或曾经参与创业的普通高校本科生,调研地区具备了较好的代表性,由样本高校根据自身大学生创业实际情况发放2850份问卷,回收率为83.2%。经过对缺失值、异常值等数据清洗后,最终获得2040份有效样本,有效率为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