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逐年攀升。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2016年毕业生人数增长到765万,2017年达795万,2018达820万,2019达834万①,2020年达874万②,18年增长了5倍。毕业生数量持续激增必然导致待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2004年为69万人③,2020年预计达到两百多万。今年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不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引起各级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2020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专升本、研究生扩招、鼓励入伍参军、鼓励自主就业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教育部还推出了“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等服务。 择业和就业过程是劳动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过程,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成功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率或失业率的高低。劳动供求匹配成功率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供给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愿望与劳动需求的吻合程度。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或潜在的劳动力供给者,技能和素质固然很重要,但是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也同样重要。大学生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择业就业不仅仅是要找一份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理想,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最大化开好局、起好步。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各类高校和在校大学生近些年来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校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校大学生形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仍然不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地人为制定出来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使大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特点、潜质和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理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必要和重要。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的高校为样本,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揭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问题根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依据,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为他们毕业时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创造条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事业成功与否,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做过许多研究并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Crites[2],Achebe[3]和Lokan[4]研究指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探索、生涯计划与生涯行动上有显著差异,且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5]。Flum & Blustein认为,大学生有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6]。影响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Bakar & McCracken研究发现,相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青少年生涯发展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年龄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7]。甘寿国、蔡涛研究发现,与女生相比,男生对待职业生涯的态度更自信、更积极,说明性别在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8];陈芬、毕佳萍研究发现,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生活适应性、职业决策能力、职业规划策略的应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正相关影响[9]。季学军、吴朝琴研究指出,90后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重要,但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因而也就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10]。张玉等认为个人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较大,其中随年纪的增长而不同[11]。姜明伦等研究认为,在校大学生认可职业生涯规划重要但是缺乏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大学生有无明显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有年级、身份、学科、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规划认知等[12]。 (二)研究设计 如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争议。国外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发达国家的情形,这些研究成果并不适合国内现状;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理论分析或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再进行计量分析的实证研究不多。本文是基于中国经济和教育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代表性高校进行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再根据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群体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