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20)04-0130-09 一、课程文化的存在与理解 课程文化概念的确立和应用使得教育者对于课程的理解不再停留于具有一系列原则和目标的具体课程上,而是开始将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众多问题的社会现实来审视。①由于课程文化更多地是以一些教学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看上去似乎再平常不过,因而通常我们无法真切去感知和理解它。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经说过的一样,“如果一条鱼成为人类学家,那么它最后发现的事情肯定是鱼。”②尽管课程文化并非一种具体的实在,但始终会以各种具体的实在反映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不断进化的,也经历着类似的由物质上的落后到先进,思维上的简单到复杂的过程。③因此,要理解课程文化,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脉络,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一些具体的实在来实现。时代的变化一定会在教育领域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而所涉及的具体实在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课程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发展变革。那么,时代的变化到底如何影响课程文化变革?刘成新等人认为,任何课程都具有时代的文化“基因”,而技术作为文化裂变的重要动因,对当前课程改革产生全面和深远的影响作用。④邱相彬等人认为,从本质上而言,技术革新被视为文化变迁的原动力,主要由它引发了课程文化的变革。⑤辛继湘认为,技术革新不仅带来了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带来以数字文化、互动文化和共享文化为代表的技术文化,对课程开发与实施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⑥当前,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技术革新波涛汹涌,5G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课程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此,课程文化该如何变革呢?钱旭升等人提出了一个“文化共生”概念,强调通过文化的博弈和竞争产生创造性的合作关系,即虚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共生、人与媒体的社会性共生以及多元信息文化的共生。⑦由此,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文化应该秉持守正与创新的基本理念,既要坚持优秀的文化传承,又要摆脱思维惯性的窠臼。伴随着时代变化而转换视角,对一些跳跃性和动态生成的文化现象进行探究,才有可能真切地理解现实的课程文化。不过,互联网时代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前所未有,必须对由此引发的教学形态、资源形态和课程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以便于把握课程文化变革的时代背景。 二、互联网时代课程文化变革的背景 作为最早洞察到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社会与生活的学者之一,美国未来学大师、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巨著《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浪潮理论”,他基于“浪潮”概念把人类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每一个时代的更替就如汹涌而来的浪潮一样,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⑧在此基础上,梅纳德和梅尔滕斯(Herman Maynard & Susan Mehrtens)提出了第四次浪潮,即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形态和结构的又一次剧变。⑨社会的变迁同样在教育领域留下深刻的烙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形态、资源形态和课程形态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过,互联网时代对于教育的意义不仅体现于物质形态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引发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生态的创生,进而有效促进课程文化的变革。 第一,教学形态的变化。无论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还是凸显教师价值的研究型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尽管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但始终都是难于落实。互联网时代涌现的各种智能终端、应用程序、管理系统和社交媒体为这些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所有的个性化学习、交互式教学、翻转课堂、在线实时讨论、网上答疑、团队合作活动都成为唾手可得的事情。从更深远的角度来看,教学形态的变革意味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进而促进新的课程文化的创建。第二,资源形态的变化。从作为传统资源形态的黑板、粉笔和教科书到作为信息时代资源形态的投影仪、课件和精品课程,这种变化可谓巨大,但技术包裹下的外衣却并未改变本质性的内容。互联网时代将所有这些零碎和散乱的技术革新进行整合,使得教育资源不仅能够脱离教师主体,作为独立的智能个体而存在,满足海量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还打破时空界限和地域差异,实现大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这种资源形态的变化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意味着必然需要一种崭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第三,课程形态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承载体,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走向多元化,涌现出诸如公开课、直播课、微课、慕课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课程形态。这些课程形态的存在不仅有赖于各种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还有赖于一系列崭新学习理论和价值观的指引,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将新的观念、思想和情感与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容体系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学习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这便是文化的作用。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