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香港文学最早的文艺期刊,是1907年的《小说世界》和《新小说丛》两种。《小说世界》推断创刊于1907年1月,目前已不存。《新小说丛》创刊于1907年12月,仅存三期。可惜的是,阿英遗漏了《中外小说林》。 《中外小说林》前身是《粤东小说林》,创刊于1906年8月29日,次年即1907年5月1日迁移到香港出版,易名为《中外小说林》,1908年1月由公理堂接手,刊名又改为《绘图中外小说林》。此刊残缺不全,2000年4月,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出版了《中外小说林》影印本,其包括《粤东小说林》第3、7、8期,《中外小说林》第5、6、9、11、12、15、17、18期,《绘图中外小说林》第1—8期及第11期,共计20期,时间之早,数量之丰富,都远超过了《新小说丛》。 《中外小说林》(以下统称为《中外小说林》)的创办者,是黄世仲(小配)和他的哥哥黄伯耀两人。时黄世仲担任同盟会香港分会的工作,系《中国时报》的编辑,除《中外小说林》外,他还参与创办了《少年报》《社会公报》《广东白话报》及《有所谓报》等报刊。《中外小说林》系革命派的文艺报刊,目的在于用文艺形式动员民众,鼓吹革命。刊登于《中外小说林》第1期的《小说林之趣旨》有云:“处二十世纪时代,文野过渡,其足以唤醒国魂,开通民智,诚莫小说若。本社同志,深知其理,爰拟各展所长,分门担任,组织此《小说林》,冀得登报界之舞台,稍尽启迪国民之义务。词旨以觉迷自认,谐论讽时,务令普通社会,均能领略欢迎,为文明之先导。此《小说林》开宗明义之趣旨也。”《中外小说林》的结构大体分为三个部分:首要是“外书”,既文学论述部分,其次是主要部分小说栏,再其次是港粤本地通俗文艺部分。在创作小说部分,《中外小说林》长期连载黄世仲本人的白话“近世小说”《宦海潮》和《黄粱梦》。 可惜的是,由于阿英没提到《中外小说林》,导致后面的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刊物。刘以鬯在《香港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序》中谈到香港早期刊物的时候,提到《小说世界》《新小说丛》,然后直接就跳到了《双声》和《英华青年》,《中外小说林》中的小说自然无缘得选。内地的《香港文学史》虽有提到孙中山革命党的文化活动,却也遗漏了《中外小说林》。 《双声》创刊于1921年10月,目前仅存四期。《双声》由《大光报》社印行。《大光报》创刊于民国元年,具有基督教背景,不过是进步报刊。它曾得孙中山先生赞赏,并于1920年1月创刊八周年之际得到孙中山的《为〈大光报〉年刊题词》。《双声》的“编辑者”为“铁城黄昆仑”和“吴门黄天石”。刊物以小说创作为主,作者中颇多内地作者的名字。《双声》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刊登白话小说。《双声》“本集投稿简章”第一条就是“本集欢迎投稿,文体不拘白话文言、长篇小说”。 《双声》创刊号上黄天石的小说《碎蕊》常常被人提起。黄康显认为:“黄天石在一九二一年《双声》创刊号的短篇小说《碎蕊》,虽然不成熟,总算是一个新的开始。”①杨国雄认为,“在香港,现在所知天石最早的作品,是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的《双声》第一期内的短篇小说《碎蕊》,这篇是在香港境内的刊物出现较早的白话文体小说。”②刘以鬯在《香港短篇小说百年精华》一书中,也首篇选入黄天石的这篇《碎蕊》,称之为“香港新文学的一个开始”。《碎蕊》的开头是:“白孤云住在秋心村,倏忽三年。他并不是本地人,本人也不和他交接。他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家里只剩一个老母。”应该说,的确已经是流利的白话。这是一篇爱情小说:白孤云和凌灵珠因为绘画上的交流而相爱,但凌灵珠的母亲出于势利将她嫁给了一个富贵人家的不成器的男人。白孤云和凌灵珠爱情不绝,最后殉情而死。大体是民初以来言情小说的笔法,也接近于“五四”时期反抗婚姻包办的故事。 奇怪的是,《双声》上的白话文学作品很多,不知道为什么只有黄天石的《碎蕊》被提出来,被视为香港白话小说的开始。据笔者在港大珍藏书查阅,《双声》创刊号上的文学作品,除了第四篇徐枕亚的《忏悔》,第五篇许指严的《大宝法王》是文言文,其他均为白话作品,前三篇小说是周瘦鹃的《缘》、黄昆仑的《毛羽》和黄天石的《碎蕊》均是白话小说。从第六篇小说开始,接下来的徐天啸的《错了念头》、陈雁声的《一段爱情的回忆》、许厘父的《贞节之累》、俞天展愤的《水底冤魂》、陈小鸣的小说《环境压速底下一个女子》和《醉后》,长篇小说吴双热的《赣大女婿趣史》,连译作——袁震瀛译述的莫泊桑(莫柏霜)的《鸡既鸣矣》和易卜生的《恋爱喜剧》——也都是白话作品。《双声》上的白话文学作品绝非仅黄天石的《碎蕊》一篇,估计看过原刊的不多,多数人云亦云,流传下来。 大体上,《中外小说林》上黄小配的小说属于辛亥时期的白话革命小说,《双声》上黄天石等人的小说,则是白话鸳鸯蝴蝶派小说,它们都是近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真正的五四新文学小说,可以提到《英华青年》。《英华青年》是香港英华书院的校刊。香港英华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1818年创办,《遐尔贯珍》即出自英华书院,《循环日报》也由王韬购买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所印。英华书院的《英华青年》有前后两种,都仅存第一期。《英华青年》由袁良骏先生首先发现,不过他认为前一种《英华青年》创刊于1909年③,据笔者查阅,此说有误。前一种《英华青年》所刊载的主编周夏明的《发刊词》,第一句话就是,“民国八年,仲夏之月,香江英华青年会,举行开幕礼。礼成,佥议创办一杂志,颜曰《英华青年》。”由此看,前一种《英华青年》创刊于1919年7月1日,后一种《英华青年》则复刊于1924年7月1日,我现在讨论的是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