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人物评点,是传统诗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是“点将录”,更是规模系统、体制宏大,虽似游戏笔墨,实有建构一代诗史之意。“诗坛点将录”创始人舒位曾说:“夫笔阵千人,必谋元帅;诗城五字,厥有偏师。故登坛而选将才,亦修史而列人表。”①晚清诗歌研究的三位标志性人物陈衍、汪国垣和钱仲联,都做过大量的诗坛人物评点工作,后二者更有“点将录”传世。本文试图通过他们对诗坛总头领的点属,探究其对晚清诗歌发展的基本判断,及其背后的手眼和主旨,以期对近代诗歌研究和诗史叙事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同光“清流”与同光诗风 舒位创制《乾嘉诗坛点将录》(下文称舒《录》)时,曾设“诗坛都头领三员”。至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下文称汪《录》)和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下文称钱《录》),则分为诗坛“旧头领一员”和“都头领二员”。这背后实际上蕴含了作者对诗坛大势及风气更迭的基本判断,形成了其诗史叙事的基础框架。 遗憾的是,陈衍没有《点将录》传世,但其诗坛首领的点属,大体亦可知之。钱《录》曰:“近百年诗坛,足当梁山旧头领者,汪国垣以属王闿运,陈衍不谓然,以为当属张之洞。”②钱氏曾与陈衍在无锡国专共事,比邻而居,“接座频亲其绪论”③,其说自当有据。至于两位“都头领”,据《郑孝胥日记》记载:“叔伊在京出诗人榜,无第一,以余为第二。……伯言第三”④。可见,陈衍心目中的诗坛魁首,是郑孝胥和陈三立;若作《点将录》,二人当属“都头领”。 陈衍点张之洞为诗坛旧头领,绝非一时戏言,背后隐含了其对同光诗歌发展的基本判断。这在《石遗室师友诗录》中已露端倪。是书与其《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所表现出的标榜声气不同,其编选目的,是纪念师友、为其保存声光,反而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同光诗歌的发展样貌及陈氏诗歌的实际源流。该书共选录9人,卷一张之洞,卷二宝廷、陈书,卷三陈宝琛,卷四沈增殖、沈增桐,卷五梁鼎芬,卷六冯煦、陈三立。由编选次序及选录人员,可看出以下几点:首先,陈衍列张之洞为卷首,足见张氏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他点张氏为诗坛旧头领,绝非一时兴到之言。其次,是书前三卷选录之人,年辈较长,大致属于“师”之列;后三卷选录之人,年辈稍晚,大体属于“友”之伦,从师到友,所反映出的同光诗歌演化之迹也比较清楚。再次,前三卷所选之人又恰是“清流”代表,这也说明了陈衍一代诗学渊源所在。故孙雄说:“陈石遗辑《师友诗录》,首列南皮,次及侍郎(宝廷)与陈弢庵阁学宝琛,盖弢庵与二公均为同志,并著直声于光绪初年也”⑤,已道出“清流”士风与同光诗歌的密切关系。 实际上,同光之交真正代表时代精神、引领诗坛风气的是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登上文坛的张之洞、李慈铭、沈曾植等“清流”诗人。这批朝士名流皆科甲才俊、翰詹名士,虽职位不高,但位居清要,掌文铨、居台谏,对天下士子影响甚大。如张之洞,他早年科举成名,后历任学官十年,门生弟子遍及数省。为四川学政时,编纂《輶轩语》《书目答问》,指导士子读书,更影响晚清一代士林。其后,他又以“清流”见重,外放山西,开府东南,兴办洋务,推行文教,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胡先骕称“晚清三十年文物之盛,殆与公有形声影响之密”⑥,可见其影响。诗歌亦不例外,同光以来诗风,也是由张、李等朝士名流所引领。光绪年间入京会试的郑孝胥和陈衍,正是受他们影响,诗歌才发生关键性变化,最终走向“宗宋”道路。所以同光诗风实由“同光清流”所开启,而“清流”中最具影响者,当推张之洞,这也是陈衍点其为“旧头领”的重要原因。 不过,在陈衍心目中,张氏代表的“清流”一代,也只是同光诗歌的奠基或开风气者,真正将同光诗歌发扬光大,使其独具面目的,自然还是光宣一代,故推郑孝胥和陈三立为诗坛“都头领”。至于二代诗风的演化,则又与时代风云更迭、文化风尚转移及出身地位的不同密切相关。 短暂的“同治中兴”,曾点燃晚清士大夫的“复兴”之梦,于是,他们砥砺气节、平章国故,力图再造一个辉煌的“中兴”时代。不仅如此,在学术文化方面,他们也踵继前贤、志气昌昌,诗歌亦如是。是时会稽李莼客与南皮张香涛“互争坛坫”⑦。虽然他们的诗学主张不尽相同,但共同表现出博采众长、力辟新境的创作倾向和“骚坛起衰”、重塑风雅的志向抱负。当其问鼎文坛时,正值“六朝诗风”盛行。这种追求“格高调古”的复古诗风,实质是明清“格调”说在晚清的一种另类发展,其共同特征是以某一时代诗歌为理想典范,明七子主张“诗必盛唐”,晚清更发展出古诗以“汉魏五言”为宗。这种固化了特定风格的诗学倾向,固然为诗歌树立了高标逸韵,但又必然导致格套摹拟之弊。张之洞《哀六朝》就对六朝风气提出严厉批评,他论诗主张“能将宋意入唐格”⑧,就是在继承唐诗音韵高格的基础上融入宋诗现实、广博的丰富意趣,为诗歌再开一新境界。李慈铭亦不满前代诗风:“道光以后名士,动拟杜韩,槎牙率硬而诗日坏,咸丰以后名士,动拟汉魏,肤浮填砌而诗益坏。”⑨他倡导“不名一家,不专一代”⑩,“八面受敌”(11)而“自成面目”(12),也是要不拘时代格调,在全面继承传统诗学的基础上再创诗歌新风。这是同光诗歌的主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