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1]。国际上通常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此标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于20世纪90年代便趋于老龄化,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和未富先老等特点[2]。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067万人;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对我国养老服务的需求将达到顶峰,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3]。 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的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风险与挑战,而传统养老服务已难以满足愈发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刻不容缓。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包含社区、养老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是一项有赖于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运营的系统工程[4]。人工智能化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为传统养老及养老服务带来全新理念。 一、传统养老服务的局限性 我国众多学者将中国的养老模式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如姜玲认为,家庭养老通常是指家庭所具有的让老年人通过家庭的赡养安度晚年的这样一种功能;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等机构安度晚年;社区养老就是要让老年人留在他所熟悉的社区环境里,在继续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来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服务[4]。 目前,我国传统养老服务主要存在对老年人精神关爱缺失、养老服务能力有限及监管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精神关爱缺失 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为健全养老体系,丰富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生活;应健全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督促家庭成员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属于人的初级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对自身和外部安全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人的高级层次需求,包含人对社会、自尊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方面需求。当初级需求被满足后才会出现高级层次需求并成为主体需求。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我国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总体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在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下,政府、社会养老机构、家人往往只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安全需求,而忽视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一份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养老方式调查与分析报告中显示,老年人精神照顾缺失,感到孤独的社区空巢老年人占比75%,而感到不太孤独和不孤独的老年人仅占比25%,心理水平完全健康的老年人仅占调查总人数13%,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60%,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2%,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老年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与此同时,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感受到自己社会地位下降从而产生很大心理落差,受访老年人希望能学习新知识或能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由此可见,在传统养老服务背景下,大多数健康老年人的社交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养花鸟、打麻将和跳广场舞上,精神生活单调、乏味,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 在“4+2+1”家庭模式下,子女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老年人,导致老年人精神抚慰缺失。一方面,部分老年人由于年龄等原因“被迫”退休,他们仍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自我实现,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仍然希望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传统养老服务背景下,尽管我国近年来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在全国各地创建了多家老年大学,然而,普遍存在对老年人再教育及再就业需求重视不够、政策扶持薄弱、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管理体制不健全、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大部分老年大学办学方针依然以娱乐为主,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技能培养和业余兴趣爱好施展的平台;多地老年大学因为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学习需求;社会缺乏对老年人文化知识学习需求的研究与课程开发,导致老年再教育的进程跟不上老年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健康老年人在退休后仍希望能继续参与到生产劳动之中,希望自身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在传统养老服务背景下,社会缺乏对老年人再就业的引导与支持,导致大多数希望能再就业的老年人只能赋闲在家,无法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二)传统养老服务能力有限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婚育年龄阶段,“4+2+1”家庭模式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趋势。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已超过1亿,每年数百万独生子女达到婚育年龄。因此,出现了很多的“4+2+1”模式家庭。由于生活习惯、隔代教育难、子女异地生活等原因,子女无法全天候照顾老年人。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空巢老年人数量已经占老年人总人口的30%,在个别大城市已经达到50%,大量老年人只能依靠子女经济补偿及退休金进行居家养老。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需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部分老年人由于失能等原因,必须实施24小时监护,采用机构养老。然而,我国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我国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且存在供给失衡的问题。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老年人福利养老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仅拥有不足9张床位,供给严重不足。非但如此,近年来,由于我国有些地区家庭空巢化严重,很多子女希望将父母送到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结果导致养老机构床位供不应求,而有些地区养老机构床位大面积空置,出现了结构性的供给过剩。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社区、机构养老尚处在起步阶段,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