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何以如此火爆?除了产业层面不遗余力地推动外,还与审美和技术之间的媾和关系紧密相关。 具体来说,审美作为一种主要发生在感性世界的想象性、虚构性活动,在新的语境下与表征为物质形式的技术达成了一种新的契合,二者共同促进了短视频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消费)现象的流行。那么这种媾和关系是否也意味着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视觉审美范式的形成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审美和技术的这种媾和又秉持何种逻辑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剖析审美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历史地看,审美和技术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纠葛关系,这首先体现为技术的革新能够促进审美观念、审美形式的变革。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其实也有审美层面的动力支持。在技术作为“技艺”的阶段,技术和艺术是合一的,技术天生就是为服务于审美而存在的。以透视法为例,它作为一种绘画技艺的出现正是画家不断追寻再现美学理念的结果。在技术作为科学“工具”的阶段也同样如此。假如没有制作者对电影美学表达形式的持续探索,也不会推动3D、4D 电影制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技术其实并不依赖于其自身的逻辑出现并流行,而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对已经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特定目的和途径的追寻。因此就视觉审美而言,新的视觉技术之所以每次出现都会取得空前的盛行,还与其迎合了大众的图像接受需求有关。一方面,观看作为人与世界 产生关联的基本途径决定了其不会天然排斥新的视觉审美形式,只要其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就会存在受众层; 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视觉审美氛围的营造也会影响、形塑人的视觉接受取向,加速视觉技术的发展。这种互动逻辑在电子媒介主导视觉生产的时代尤为突出。 电子设备无疑对视像的生产带来了极大便利,促进了视觉消费的日常化,而消费无疑又会推动生产,这种互构关系终使视觉审美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场域。从某种程度上讲,短视频消费的火爆正是建立在 这一逻辑之上的。在技术层面,它植根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相较于普通的网络视频,其生产流程更为简单、制作门槛更低、大众参与性更强,这使视觉消费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在这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图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私人图像到家庭图像、 公共图像,从生活图像到社会图像、政治图像,从艺术 图像到娱乐图像、商业图像等,五花八门的图像可以随 时随地,甚至随心所欲地生产和消费。不管是农民工、打工族,还是都市白领、时尚青年,每个人都能轻易地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图像。当然,除了得益于新的图像 生产和展示技术外,短视频的兴起还与 4G 移动网络的 普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相关。在 4G 带宽 红利的驱动下,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的效率大大提升, 并逐渐形成完整的技术生态,而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 智能化算法则在分析消费习性、进行内容整合、提升用 户黏性、提高社交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社交化和用户生产内容是短视频的两大特点。用户生产内容为短视频提供了广阔的产品基础, 但在泛社交化趋势下,无论是摄影类、娱乐类、社交类 还是生活类短视频 app,社交几乎是每个平台的基础性 功能。而社交化所推动的用户黏性的增长无疑又强化了内容的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是一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基础上的视觉审美新形式,无论是在内容形态,还是在审美模式上,它都区别于传统的网络视频。 就技术美学层面而言,短视频消费的盛行无疑表征了数字新技术在审美层面的巨大潜力,它不仅带来了新的审美形式,革新了审美观念,更带动了视觉权力场的变革。但当前的短视频消费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视觉狂欢特征,而非深度性的审美。构建审美与技术的超越性文化间性关系更是发 挥视觉审美之社会治理价值的需要。电子媒介时代, 视觉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规训力,其社会治理价值既突出体现在视觉文化的创造性开拓,展开了人类感性的新建构——毕竟5G 条件下VR/AR、3D、AI 等视觉图像以人类从未有过的新、奇、特延展并深化了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功能,同时又体现在 它本身强大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特别是年青一代 的喜爱,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视觉审美既立足个人的感性审美实践又立足于丰富的经济社会的物质实践,如果能将审美和技术以超越性文化间性关系进 一步优化,可规避其中不良倾向,为社会治理提供新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