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沦陷前,因为国都南迁,政商各界人口大减,房屋自此过剩,房租十分低廉。而沦陷时期,受战争与殖民统治影响,不仅人口激增,房屋供不应求,而且物价飞涨,导致民众难以负担房租,形成了严重的房荒①。为维持社会稳定,服务于殖民统治,日伪政权制定了一系列应对举措。房荒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也折射出城市的社会面貌。早在1942年,从北平逃到解放区的于力,发表了报告文学作品《人鬼杂居的北平市》,其中“北平房荒”一节是最早关于沦陷时期北平房荒的介绍。②此后相关研究长期不足。近年来随着沦陷区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一些研究也涉及北平房荒,但基本是在其他主题下有所涉及,缺乏专题研究,导致基本史实亦含糊不清。③鉴于此,本文利用相关原始档案和多方文献探究北平房荒的产生及演变,考察房荒对北平城市生活的影响和日伪政权采取的应对举措,意图通过对北平房荒的研究使今人对于沦陷区城市受战争影响的社会实态和日伪殖民统治的本质有更深的认识。 一 房荒的产生与演变 北平沦陷前,就有源源不断的周边省份人口,为生计或逃避灾乱迁入北平。从历年市民籍贯统计看,1929年、1934年、1936年外省籍人口分别占北平市民人口的49.4%、59.1%、57.5%。日本侵华战争加速了外省人口迁入北平。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难民大批流入关内,北平成为他们主要迁入的城市,仅1933-193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籍人口就增加了13630人。④北平沦陷后,日军对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治安强化运动”“清乡”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局部进攻,进一步加剧华北大批人口迁入北平,导致沦陷时期北平人口急剧增长。北平市政府统计室整理的1937-1945年北平市民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1937-1945年北平市民数量统计 单位:人
年份 | 1937 | 1938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
人数 | 1504716 | 1604011 | 1704000 | 1745194 | 1794449 | 1792885 | 1641751 | 1639099 | 1650695 |
资料来源:《十年来之北平市户口与生命统计》,《北平市政统计》第2期,1946年,第7页。 由表1可知,北平沦陷期间共增加了145979人,但分阶段看,1941-1945年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43754人。可见,人口急剧增长的阶段是1937-1941年,共增加了289733人。因为沦陷时期北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皆为负值,⑤这意味着北平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迁徙增长。此外,日本政府在实施侵华国策的同时,鼓励日本人扩张性移民,于是大量日本人也迁入北平。日本商工会议所和北平日本大使馆的调查资料如表2所示。 表2 1937-1943年北平市日本人口统计 单位:人
年月 | 1937.12 | 1938.12 | 1939.12 | 1940.12 | 1941.12 | 1942.12 | 1943.2 | |
人数 | 4647 | 26072 | 45416 | 79137 | 99098 | 99909 | 102087 |
注:根据《华北各地日侨人口(1939年12月1日)》(《社会统计月刊》第3卷第1期,1940年,第62页),北平与四郊的日侨总人数为44430人(史料原文为44448人,但是经过对照原数据,发现计算有误),与日本商工会议所的统计相差不多。而该统计中所谓“日侨”包含了日本人34367人、朝鲜人9900人、中国台湾人181人。因此,日方的统计数据中所谓“日本人”应该也包含了中国台湾人、朝鲜人。 资料来源:《特载:第六表·北京市日本人口统计表》,《中外经济统计汇报》第6卷第2期,1942年,第8页;《特载:第一表·华北日侨人口统计表》,《中外经济统计汇报》第7卷第5期,1943年,第2页。 由表2可知,1937年12月至1941年12月,“日本人”共增加了94451人,1941年12月至1943年2月基本保持稳定。因此,1937-1941年,包含日本人在内的北平市人口增长近384184人。这一阶段的人口剧增成为北平房荒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