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目前无论是用人单位招聘还是研究生院招生,都越来越重视过程性指标,以识别优秀人才。这反映了摈弃单一标准、采纳多元标准的评价取向。然而,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的指标不仅包括学生大学期间参与的各种活动,还包括学业表现的变化发展趋势。教育和心理研究领域的学者长期以来强调学业表现所蕴含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1]。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家更是指出一个人面对学业挫折和失败的态度反映了其特质和思维方式,而从挫折和失败中成长的经历又进一步塑造其特质[2]和思维发展[3]。因此学业表现变化这一发展性评价指标有助于鉴别具有突出非认知能力和发展特质的学生。 虽然学生学业表现变化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这个真实的主题,大学生学业表现变化的类型以及影响因素、学生群体差异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却相当有限。一方面因为国内重选拔、轻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以终结性评价为主[4],另一方面也因为学业表现过程性数据难以获取。然而学业表现变化过程的考察直接指向本科教育质量这个目前被广泛关注的议题。学业表现变化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提供帮扶学生的具体操作手段,从而尽可能帮助更多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文献评述及研究问题 (一)大学学业表现变化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业表现呈现动态的变化特点。有学者[5]注意到相邻学期或学年学业表现的相关性,也有学者[6]指出学业表现呈现升—降—升—降的总体趋势,少数学者则更进一步考察了大学生个体学业表现变化的类型。丁澍等人[7]基于一所理工科高校2002、2003两级学生七个学期的学业表现数据、使用聚类分析手段,发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呈现出四种类型:优秀且稳定、中等进步、中等退步、始终较差。季靖[8]基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一届学生六个学期的学业表现数据,按每个学期的成绩将学生分为四组,然后使用转移矩阵方法分析同一位学生在不同学期的组间流动。作者发现排名前25%组和排名后25%组学生学业成绩稳定性强,中间两组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高。 关于学生个体学业表现变化影响因素,有限的关注集中于学生个人特征和高考成绩。丁澍等人发现个人特征并没有什么影响,但高考低分的学生中,高考数学和英语分数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变化有显著影响。季靖则指出学生所学专业的重要影响,文科学生课程体系相对宽松,不同学期的学业表现更可能在排名前25%、中上25%、中下25%、后25%四组之间流动。 相当成熟的大学生投入理论对学业表现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有着重要启示。大学生投入理论指出,尽管学生的个人特征如家庭经济条件、入学前学业准备对学生的教育结果产生影响,但是学生学业投入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汀托(Tinto)[9]对于大学生辍学的研究,阿斯汀(Astin)[10]界定大学生投入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投入。学生大学期间的投入越多,教育结果就越好。这一理论假设被美国[11-12]以及国内[13-14]众多实证研究普遍验证。虽然大学生投入理论的实证研究并未关注学业表现变化,个别基于单个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印证。例如,黄清心等[15]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进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学生英语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投入和有效学习策略。 (二)学业表现变化的含义 教育和心理研究领域的学者长期以来强调学业表现所蕴含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学界广泛认同认知能力与教育结果、劳动力市场结果之间的关系,不过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强调,但是哪类能力更为重要尚存在争议[16]。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学业优秀的学生具有积极的非认知能力特征,并且落实在高学业投入上。贝蒂(Beattie)等[1]使用高中学业表现对学生大学学业表现进行预测,把实际表现远低于预期、超出预期的学生分别界定为异常差、异常好的学生,并分析这些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特征。作者发现异常差的学生目标较为功利,有很高的拖延倾向;异常好的学生表现出利他性和目标导向,并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来获得更高的绩点。吴峰等[17]也发现大学生非认知能力(情绪智力)通过学业投入间接影响学业表现。 学者们更进一步指出,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是当今学生一项至关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这对关注过程性评价指标、学业表现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毅和成长性思维是当今最具有冲击力的教育理念。坚毅指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尤其强调在热情的引导下,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坚持下去的特质,而在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坚毅的特质又得到锻炼[18]。成长型思维也同样强调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态度[19],而从挫折和失败中成长的经历又进一步塑造其成长思维[3]。正因为此,当今人事招聘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描述一个失败的经历,美国名校①也常常要求申请学生在个人陈述中描述一件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经历。鉴于这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有理由认为学业进步的学生从挫折中成长的经历不仅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反映了坚毅和成长性思维这些重要的发展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