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20)05-0072-08 一、引言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法则被广泛运用和讨论之后,一个名为流量的幽灵,正在中国的网络上空徘徊。如果将大数据简化为海量的数据集合①,流量则可以看成是经过算法(algorithm)获取、存储、分析、引导的大数据:它既代表着用户访问和阅读数量,也意指能够被量化和转换为生产资料的数据内容集合②。简言之,流量源于用户在网络平台的活跃程度。一方面,流量成为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通用货币,引发资本趋之若鹜;另一方面,流量至上,数据造假的风行,又成为业界口诛笔伐的对象。 流量明星似乎成为流量热潮的拟象和中介。超高粉丝互动带来的数据热度,以及粉丝超高消费能力带来的商业变现,成为流量明星的两大表征。以打榜、控评、狂热消费等“做数据”方式追星的流量饭(fan)圈文化③,受到从学界到媒体的广泛批评。2019年蔡徐坤的粉丝和周杰伦的粉丝在微博超话进行数据排名大战,2020年肖战粉丝在微博号召群体举报同人作品引发社会争议,随后将肖战新歌《光点》送上华语乐坛第一支销售额破亿的数字单曲宝座。微博成为饭圈最重要的流量“战场”,被称为“饭圈女孩”④的粉丝们在微博集体制造一个又一个数据奇迹。 本文试图回到制造流量的场域——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拆解流量的生产过程,通过探讨饭圈的运转机制,来展演数字粉丝经济中数据、情感、消费三者的复杂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关注的并不是某一个特定明星的饭圈,而是微博上饭圈女孩作为一种“问题化”主体的普遍状况。月活跃用户高达5亿的微博⑤,成为中国最大的粉丝集结地,并自诩为“粉丝经济时代的引领者”[1]。饭圈女孩们在微博上通过长时间不断地发帖、点赞、转载等方式生产内容,将情感转化为数据劳动,数据聚积成为流量,成为明星的热度,同时成为情感消费的动力。社交媒体、技术资本、娱乐资本、在线内容平台、品牌方、营销公司等多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携手从粉丝身上榨取利益,想方设法制造数据,共同促成了流量经济的生成和运转。流量既是一种数据集合,是生产资料和计算法则,也是粉丝经济的催化剂和黏合力。粉丝在流量的生成运转过程中虽然有集体的仪式感和愉悦感,也有协商和抵抗,但出于对偶像的情感,还是“自愿”成为“数据女工”和“韭菜”,参与到资本游戏中,并且内化与合理化(justify)这一资本逻辑的正当性。在社交媒体上,情感成为可以“数据化”(datafication)的信息,并转化成为流量和资本的源泉。 正如邱林川所洞见,大数据成为新自由主义扩张的新工具。[2]1092但新自由主义如何扩张,如何在大数据权力的推动下进一步演变,饭圈文化和流量明星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案例,用来探讨新自由主义的数据化,及其对文化生产和政治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流量背后的饭圈数据劳动 在数字时代,粉丝被认为一直处在媒体产业变革的前沿,数字革命对粉丝社群产生深远影响。[3]同时,粉丝是早期且非常热情使用新媒体技术的一群人,他们以此来扩大活动范围和联通程度。[4]社交媒体作为粉丝集结空间,究竟对粉丝社群有多大影响,学界并没有定论。比如在加拿大学者蕾哈娜(Rhiannnon Bury)看来,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虽然能提供给参与式粉丝(participatory fans)一些快感,但其结构与功能上的限制无法促进用户深度互动,因此也不能形成粉丝社群。[5]而曾经被认为是中国版推特的新浪微博,从2009年运营至今,却成为饭圈的形成和发展的宰制性力量。笔者访谈的多位80后、90后饭圈女孩,都是在加入微博之后,被平台推送以及粉丝“安利”(分享、推销)的明星内容吸引,从而进入饭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饭圈女孩等于微博女孩。过去十年间,国内大众同时见证了社交媒体的成长与饭圈文化的爆发。 众多粉丝研究学者都将2005年视为中国粉丝文化元年,因为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生》的投票机制,粉丝群体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大众视线和市场体系中。[6]百度贴吧在当时成为主要的粉丝互动交流平台。但贴吧是一种闭合型的交流社区,需要特意搜索某个明星并加入贴吧才可以参与讨论,在激烈的用户抢夺大战中,日渐被明星进驻后更为开放互动的微博取代。业内人士指出,从2015年开启的“娱乐营销大幕”,让微博“重获新生”,随后两年净利润均以超过200%的速度飞驰。[7]大幕的开启,正是因为在大数据和算法技术不断发展下,微博逐渐建构起一套专门为追星设置的体系,一种特殊的数据生产和流量打造规则。粉丝数量、阅读数量、用户生产内容数量等等,成为“热门话题”“热搜”的标准,也成为流量的直观参照。艾曼数据与新浪共同发布《2018微博粉丝白皮书》,骄傲地指出“粉丝数据意识升级”,41.6%的粉丝在官方后援会中的角色是数据,84.1%的粉丝参加过数据组的活动。[1]饭圈女孩被建构为一种问题化的主体,不同于一般的迷群或者说粉丝群体,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其对数据的执迷。微博恰恰是刺激和催生粉丝数据意识和劳动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