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表《人的文学》的来龙去脉 1918年6月,北京大学即将放暑假时,周作人着手整理《欧洲文学史》《近代欧洲文学史》。①彼时他在北大任教已满一年,完成了这两种讲义。《欧洲文学史》从希腊罗马古代文学史讲起,论及中世文学、文学复兴,最后讲到18世纪欧洲各国文学。讲义充分利用了英文、日文、希腊文等外语文献,可以说是其留日时期海量读书的成果。同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洲文学史》对欧洲文学思潮进行了宏观介绍,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另一种《近代欧洲文学史》却被人遗忘,迟至2005年由止庵在国家图书馆发现后才得以再版。关于此书,止庵有如下评介: 我曾经说,《欧洲文学史》主要是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所具有的广阔的文化视野;后来他以提倡“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此不无关系。结合《近代欧洲文学史》来看,此点更为显著。当时周作人受欧洲19世纪作家影响最大,即如其所说:“盖以时代未远,思想感情多为现代人所共通,其感发吾人,更为深切。”所译《炭画》、《玛加尔的梦》,以及《域外小说集》、《点滴》、《现代小说译丛(第1集)》中的不少篇目,讲义均有介绍。② 止庵还补充说明《近代欧洲文学史》包含《欧洲文学史》所收录的从中世文学至18世纪欧洲各国文学史的部分,此次发现的讲义应为旧稿,而并非整理校订过的编定本。③此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19世纪以后的欧洲文学发展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论述了从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再发展到当时文学潮流最前沿的象征主义的历史过程。这些材料为我们剖析周作人酝酿文学革命理念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1918年夏天起,周作人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在此之前撰写的都是翻译小品。他从《读武者小路君所作〈一个青年的梦〉》(《新青年》1918年5月)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在文中表示,明知说也没用,但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此后便开始《随感录》的执笔工作。由此亦可窥视其思想的变化。 11月底,陈独秀与《新青年》同人商议决定创刊《每周评论》。当时由于编辑工作繁忙,月刊《新青年》往往不能如期出版。《每周评论》恰逢时宜地刊行,可以弥补《新青年》之不足。周作人则响应同人的决定,为其撰写文章。据日记可知,从12月5日起连写3天就脱稿,10日于北京大学将稿件递交给陈独秀。④4天后,陈独秀来信云:“大著《人的文学》做得极好,唯此种材料以载月刊为宜,拟登入《新青年》,先生以为如何?”⑤得到周作人同意后,《人的文学》被转至《新青年》(第5卷6号,1918年12月)发表。他同时还为《每周评论》写了《平民的文学》(第5期,1919年1月)。 考虑到《人的文学》在文学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应该说陈独秀的评价极为正确。与陈独秀共同提倡文学革命的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对《人的文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⑥胡适还特别摘引了《人的文学》开头的如下段落加以说明: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他(周作人)解释这个“人”字如下: “我所说的人,乃是‘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换一句话说,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灵肉一致’的人。”⑦ 在此胡适所关注的其实并非文学观念,而是周作人对“人”的定义。但正因为周作人排斥“非人”,明白地提出“人的”概念,《人的文学》才能够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理论模式。其核心是根据新的道德观念来提出“人性”的定义,大胆肯定肉欲,追求精神与肉体的调和,从而对儒教的禁欲主义进行严厉批判。而在追求个体的精神与肉体之调和的层面,周作人则参照了新村主义所追求的互助社会的理想。《人的文学》的理论核心可以说构筑于这层理念基础上。 二、《人的文学》的双层结构 (一)《人的文学》中的“灵肉一致”与蔼理斯的影响 诚如胡适所说,《人的文学》里最引人瞩目的是“灵肉一致”的理想。周作人为了摆脱传统价值观,提出新的“人”之定义,树立新的文学观念。其核心的“灵肉一致”观念,自然不只作为个体完结,而是需要作为参与社会的存在,阐明个体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层,周作人自己也很清楚。《人的文学》在前段探讨作为个体的一面,中段探讨参与社会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后段探讨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人物描写之差异。后段虽因举例介绍具体内容而占去整篇字数的一半,但核心理论都集中在前段、中段。他在文中提示前段的讨论源自蔼理斯(Henry Havelock Ellis,1859-1939,现译为“哈夫洛克·霭理士”,为与周作人原作一致,本文采用当时译名)的灵肉一致观,中段的论述则源自新村主义互助合作的社会观。 下面梳理一下《人的文学》的双层结构。开头周作人如是说: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⑧ 他以此观点展开论及欧洲文学中对“人”以及“女性”“儿童”的发现。他认为这些思想在中世纪欧洲以来虽早就存在,却一直未被正确认识,致使女性孩童都隶属于男性的统治。因中国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故而他主张现在正是该直面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由此,周作人对“人”定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