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作家丁玲自1936年10月奔赴陕北后,她的人生与命运就与延安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她1936年到1945年,先后在陕北保安乃至延安等地生活、战斗了10年左右;而她在共和国成立后的人生际遇,也与延安有着密切关联。1985年4月5日到7日,她在离开延安40多年后第一次重返延安并作短暂访问。①这也是她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唯一一次回延安。丁玲此次回延安的情况,“代表了当前国内丁玲研究的最新成果”②的《丁玲传》中有大约300字左右的记述。 4月5日恰逢清明节,早7点半出发去延安,在黄陵吃午饭,拜谒黄帝陵。途中参观了洛川会议旧址。晚6时到延安。 丁玲在陕北住了10个年头,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四十年来魂牵梦绕,但她只有一天时间。4月6日上午参观枣园、延安大学、杨家岭及革命纪念馆。她在延安大学讲话说:没有延安,就没有我以后的50年,我是在这块土地上,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有了延安垫底,我才能战胜以后的艰难。下午参观清凉山《解放日报》旧址、宝塔山、新市场。晚上会见了作家路遥,丁玲听说它有一个构思,赶紧约他给《中国》写稿子。 4月7日早8时离开延安,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几十年来的思念和心愿,就只有这么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谁让你偏有个《中国》呢?③ 这300多字简要叙述了丁玲1985年4月的延安之行。事实上,丁玲延安之行的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行程信息却非常丰富。为了厘清丁玲1985年4月延安之行的基本情况,笔者查阅了相关回忆文章、文史资料与当地的报纸,也走访了参与接待丁玲的部分当事人,发现包括《丁玲传》在内的关于丁玲重回延安的一些相关记述,均与事实有所出入,有些则明显有误。④甄别事实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学者朱维铮教授就认为:“我不以为传统考据方法所得结论便等同于历史事实,我也不以为义理一词可以作为历史认识的同义词……任何一种历史研究,那第一步都只能用力于讨论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追究‘为什么’。”⑤因此,笔者力求在多方材料的相互印证中全面还原丁玲延安之行的基本情况,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丁玲选择4月5日去延安,主要是想参加清明节黄帝陵祭祖活动。北京方面陪同她的人员有丁玲的丈夫陈明和冯雪峰之子、《中国》文学月刊冯夏熊;陕西方面的陪同人员有陕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方杰、《陕西日报》主任记者肖云儒等人。在4月5日上午的黄帝陵祭祖仪式上,陕西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延安地区行政公署、黄陵县人大、县人民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胞、海外华侨代表共4000余人,参加了隆重的黄帝陵祭祖仪式。⑥ 这一天的上午,丁玲一行在黄帝陵景区偶遇参加祭祖活动的延安大学“布谷诗社”的学生。延安大学政82级学生、“布谷诗社”社长刘耿同学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丁玲,主动上前问好,并诚挚邀请丁玲访问延安期间,来延安大学做客。⑦有着深厚延安情结的丁玲,面对来自延大文学青年的真诚问候与邀请,当即愉快地答应抽时间去延大看看。 延安大学是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把抗战之初就创办的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由毛泽东亲自确立校名为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的成立和发展是党在陕甘宁边区发展教育力量、培育人才的重要部署,作为“老延安”的丁玲自然深知当年创立延安大学的用意,也想要为老区的青年学生们作一些贡献。陪同的陈明与冯夏熊,则让这个热情的年轻人下午到延安宾馆商量访问延大的具体细节。双方商定好4月6日上午去延大访问。在确定去延大时间后,刘耿又赶回学校,向时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申沛昌汇报邀请丁玲来学校事。丁玲要去延大访问,这可是件大事。申沛昌当即向学校主要领导汇报此事,安排第二天上午的访问程序。 4月5日下午大约6点左右,丁玲在阔别延安40年后重回这片土地。延安方面参与接待的有中共延安地委顾问、诗人黑振东,延安地区文联副主席杨明春、曹谷溪等人。据参与陪同的肖云儒回忆,当晚,黑振东与丁玲、陈明聊天时谈起他与中共延安地委书记郝延寿小时候都跳过“丁玲舞”。陈明便用陕甘宁边区的方式拉开了“再来一个要不要”,丁玲说:其实这不是她编的舞,是谐音,演员的手、脚都带着铜铃,跳起来叮铃作响,“叮呤舞”被叫成“丁玲舞”,就这样叫开了。⑧此时回到延安的丁玲,她的心情应该是放松愉悦的。 4月6日,正是星期六。丁玲一行上午在延安城参观的路线,先是枣园革命旧居,再去延安大学,然后再到杨家岭旧居与延安革命纪念馆。据当时参与陪同的诗人曹谷溪回忆,丁玲“戴着一副茶色眼镜,穿着一件非常新的花绸布衫,不论走到哪里,都会迎来许多惊异的目光。”⑨ 上午9点半左右,丁玲一行参观完枣园革命旧址后,随即去延大访问。在快到延大的兰家坪大桥上,丁玲特意让司机停车。她指着延大三大门方向的小路说,当年孩子们就从这里过桥,去安塞的保育小学。“我那孩子,等于是延安人啊,他现在许多朋友,都是延安时交下的。延安不但是我们国家第一代领导人长住的根据地,而且是我国第二代领导人的苗圃。——现在许多新的国家领导,都是延安保小的人!……”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