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就业质量是应对就业市场各种问题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高校扩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积聚问题突显,其中要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量”的困难下提升就业的“质”则是难中之难。目前高校中女生比例已达45%以上,基本和男生持平[1];但是男女学生在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2018届毕业生男女就业现状分析》的研究表明,女生求职更为不易,不仅求职时间远长于男生,而且学历越高在薪资方面的性别差异越明显[2]。就业领域中的性别差异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 要切实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了解造成不同性别大学生就业质量差异的原因,着力提升女性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这一考虑,本研究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探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期望通过这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有关大学生就业性别差异的理论探讨,通过路径分析、多群组分析深入探讨造成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影响机制,进而对解决我国就业领域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有所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就业质量内涵的研究 国外对就业质量的探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职业培训和开发委员会提出了“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的概念,关注就业对员工健康和福利的影响。1983年,Thompson & Leyden认为,就提供就业的参与机会与高水平的满意度而言,小企业能够提升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3]。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概念,指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4]。2001年,欧盟理事会提出了“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的概念,认为面对较高的失业率,劳动供给的增加更容易通过改善工作质量来实现[5]。Schroeder在2007年提出,“高质量就业”意味着在一个整合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够从事一份既有挑战性又能满意的工作,并能够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资。他认为,获得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工资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和一个人的教育和训练高度相关,但工资收入并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全部,一个人能够融入社会并具有选择权也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 随着就业质量概念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组织对就业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者从个体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毕业生供给与社会对毕业生需求的匹配程度、工作满意度等不同视角对就业质量的内涵和结构要素进行了界定[7-9]。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毕业生,他们跨出校门工作不久,因此研究主要从就业单位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三个方面来测量和描述他们的就业质量。 (二)关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从内因和过程等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如赫尔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子理论(Two-Factor Theory)、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10]、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11]、Turner & Lawrence的“必要工作属性理论”(Theory of Requisite Task Attributes)[12]、Schneider,Beniamin & Alderfer的需求满足理论[8]、Seashore & Taber的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框架[13]、Lawler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圈。这些理论和模型探讨了个体因素、工作特征、职业匹配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8]。在有关研究中涉及的工作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性质、工作环境、薪资、福利、安全感、工作本身的回馈、工作技能、自主性、挑战性、工作中的学习及发展机会、人际关系及工作内在的报酬等很多方面[13]。 一些研究者还分析了影响工作特征、职业匹配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是个体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性别、个人特质[13]、就业能力、职业认同能力、实习经历等因素[14-16];二是家庭背景因素方面,学者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交往广泛度”、父母的职业和教育程度等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三是学校教育因素方面,学者研究发现学历、专业、学业、学校类型、就业指导、学校就业支持等因素对个体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7-18];四是社会环境因素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政府的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指导和培训等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切实可靠的人生目标,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技能问题发挥重要作用[19-20]。本研究将主要讨论部分个体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