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章编号】1003-8418(2020)07-0039-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36/j.cnki.jshe.2020.07.006 一、引言 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型高级人才的需要,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双模式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科研能力是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培养单位,高等院校关心产出结果的根本目的是对影响产出的过程进行适宜的干预。高校对学生培养的考察往往通过结果性评价实现,而很少关注其形成过程。 在有关过程性投入的研究中,对于学生学习时间投入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时间又是衡量学生精力、兴趣、资源投入的重要维度,掌握时间投入和配置与其学术产出的关系,学生就能够不断优化自身在课程、科研、实习、自学、社交等不同活动中的时间投入,实现学术产出最大化、职业发展最优化的目标。而学校则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的课时安排,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实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运用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监测”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数据,从学生的时间投入角度入手,探讨学生的学习时间配置策略及其对学术型硕士科研产出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学界对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高校教师等学者群体,对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关注较少。 国外研究方面,对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学者布兰德(C.J.Bland)及其团队。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影响学者科研产出的12大类因素[1],随后建立了涵盖个人层面、体制层面和组织管理层面的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模型[2]。之后的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大量研究都是在布兰德提出的框架之下。 国内研究方面,李锋亮等学者借鉴布兰德影响因素模型,从个人基本情况、教学情况、社会服务、科研投入以及组织管理等五个层面对国内教师学术发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教师个人生活、工作和科研经费等外部条件并不会显著影响科研产出,参与社会服务和课程教学也不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学术发表[3]。 虽然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动机、科研能力、产出成果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不过有关高校教师群体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为研究生群体这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特别是以博士研究生为对象的研究也是从个体层面(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状况、科研兴趣和目标设置等)和组织层面(组织氛围、团队协作等)展开。不过,对学生群体的研究关注到学生与教师群体的差异,增加了生源质量(博士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学校层次、科研成果等)和导师特征(性别、最后学位、学术地位、年资经验、指导频率等)等对学生科研产出具有影响的变量[4][5][6][7]。 (二)时间投入与学业表现(产出)的研究 列文(H.M.Levin)和曾满超(M.C.Tsang)是较早关注学生时间投入的学者。为了回应当时要求延长教学时长和学制的教育改革呼声,列文等对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结果表明校内学习时间的增长并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8]。受到对学生时间投入问题的认识和数据可得性的约束,早期的研究将学生作为一个同质化群体。而随着调查数据规模的扩大和调查内容的丰富,后续研究得以从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和时间投入异质性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学生的学业表现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时间投入对学业表现的作用由此“因人而异”。学者们从性别、专业、学生能力等不同角度,分类讨论不同群体中学生时间投入与学业表现关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时间是一种竞争性资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多种不同的活动,理想状态是在不同活动中确定适当的时间投入量,以便达到产出的最大化,由此产生了一批关于学生时间配置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学生时间投入与学业表现之关系的研究已相当丰富,但从研究对象来看,仍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对研究生群体的关注不够;从产出指标来看,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出勤率、课业成绩、课程通过率等教学指标,而对文章发表等学术产出关注不足。 目前真正讨论时间投入与科研产出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群体,教师时间投入对科研产出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广泛接受[9][10]。李强等学者则进一步发现科研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过拐点后一味增加科研时间投入并不能提升论文发表量[11]。 随着研究的深入,考虑到教师工作内容逐步多元化,教师的时间分配问题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与高校教师的时间分配密切相关的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workload)。早期的学者将高校教师工作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进行类比,认为高校教师工作仍以教学为主。而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确立,大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也因应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当前被广泛接受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部分[12]。有学者分析了大学教师在教学、科研、行政服务等方面的时间投入情况,认为性别、种族、家庭以及研究机构的差异均塑造了教师不同的时间偏好类型[13][14]。有学者在时间投入偏好基础上,进一步实证考察了不同时间投入偏好对教师在科研(主持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级别等)、课程(指导的研究生人数、教学时长等)方面的影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