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先有莱布尼兹提出,海德格尔作为他的核心问题加以思考。它涉及形而上学基础,也涉及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 我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人”“有”一个“世界”“在”》,现在这个题目免了“在”字,不等于不要,因为“有”与“无”对应,“在”与“不在”对应,此处的“有”,不是经验意义上的"to have",不全是“我有一顶帽子”那个“有”的意思,而就是"to be",就是“在”。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在”与“有”可以相通,所以,这个题目同样可以理解为“为何会‘有’‘无’‘在’”。本文的“有”和“存在”为一个意思。 一 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形而上学?》里说,传统的形而上学只知道问“有”,不知道问“无”,而海氏认为,恰恰这个“无”,是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 传统形而上学从亚里斯多德起,问“诸存在”的“存在”,问“万有”之“有”,从“诸存在”、“万有”中概括、抽象出一个普遍的“存在”、“有”。此种抽象之“存在”和“有”,因其不可被直观而实只是一个理念,而理念为“不存在”。于是,本应“存在”的事物的“本质”(Wesen),实为一“思想体”(noumenon)而并不存在,即世上并无此种“本质”,“本质”(理念)“在”“思想”里,但“思想”不是“存在”。这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矛盾。 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矛盾,乃在于它的思想基础仍建立在经验之上,想从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超越”出来,那只有“抽象”“概念”一途。海德格尔说,经验科学只能以“有”(存在)为自己的“对象”;经验科学不涉及“无”(不存在)。 这里,海德格尔说到了他那著名的“罐子”(der Krug,jug)。他说,科学不允许这个“罐子”“空”着。空罐里有空气。人们把水倒进去,无非是将罐里的空气挤出来。经验科学只允许用“有”的不同形态来理解“世界”——这是古代希腊哲人为我们确立的非常伟大的思想路线,借此我们得益多多。 然而由这条思想路线推演出来的形而上学,则出现了问题。按这个传统推演出来的“万有”之“有”,在经验的世界竟找不出相应的感性对象,因而走向了反面——“无”,而按这条思想路线,“无”又是不被允许的。 二 海德格尔说,其实形而上学就是要追问这个“无”,追问那个经验科学所不允许过问的“无”;不过,这个“无”并不是传统所谓的“理念”—“思想体”,而是同样“有”它的"Wesen"。于是就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怪题目——“‘有’(一个)‘无’”。这就是说,“无”不是没有的,而是有的,“无”不是不存在的,而是存在的。这就是说,我们人世间,的的确确“有”一个“无”“在”。 按经验科学的道理,我们清楚地知道,世上只有“有”,没有“无”——马上又想起那个“罐子”来——那么,这个“无”又是怎样出来的? 或许,“无”是从“否定”来的?面对一棵树,我们说它“不是”一个人;我们说,“2+2不是(等于)5”。如此,我们将这里的“不是”概括、抽象出来,成了“无”。不过,正如斯宾诺莎指出的,一切的“否定”都意谓着“肯定”。“不是”什么,总还意谓着“是”另一个什么。“不是”人,而“是”树;“不是”5而“是”4,等等。这个语词中的“否定”,是相对的,相对于“肯定”而言。而形而上的“无”则有绝对的意义,它不是从一般的语词的“否定”发展出来的,相反,倒是这个语词的“否定”是从形而上意义的“无”发展出来的:因为世上真的“有”一个“无”,我们才有现实的根据说“不”。人之所以可以是“创造者”、“创始者”,其根据在于世间本“有”一个“无”。如果世间一切皆为“有”,则不要说人,就连神也只是一个“改造者”、“加工者”,而非“创造者”。这是古代希腊人就很明白的道理。 三 因为世上本“有”“无”,于是我们就有根据进一步问:“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说,“无”什么也“不是”;但既然什么也“不是”,为何又说它为“有”? “不是”是一种“否定”。刚才说过,形而上意义的“否定”,是绝对意义上的“否定”,也就是说,它“否定”一切的“有”,否定“万有”,否定一切的“诸存在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它“否定”一切的Seiende。否定一切的“存在者”,就是将“万有”作为一个整体(the world as a whole)来加以否定;而这个“万有作为整体”恰恰就是传统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否定了这个整体——大全,也就等于否定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这样对“有一个无”这一命题的追问,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这个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实际上来源于海氏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要求将一切的经验的东西、自然的东西都“括了出去”“存疑”(epoche),而一切经验、自然的东西,实际就是海德格尔的"Seiende"。对经验、自然东西的“存疑”、“悬搁”,就是对"Seiende"的“否定”。 那么,将一切"Seiende"都“括出去”之后,还剩下什么?对于这个现象学的“剩余者”,海德格尔说是“无”。这就是说,经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排除法”,剩下那“括不出去”、“排除不出去”的东西,即还“有”一个“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