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悲观主义与达观主义 长期以来,叔本华和尼采被看作悲观主义哲学家。其原因有二:一是有些人并没有读过他们的原著,以别人的阐释代替自己的理解。这是一种丧失自我的奴隶主义。二是有些人虽读过部分原著,但要么对原文理解不准确(注:这是很有可能的。首先,国内没有一个可靠的叔本华或尼采全集;其次,尼采著作都由格言组成,其象征意义较难翻译,他们死后出版的著作中又窜入许多他人语;最后,叔本华被作为悲观主义由来已久,人们很容易被先入之见所控制。),要么对悲观主义有模糊认识,因而很容易陷入臆断之中。这是一种试图保持自我却陷入误区的自由主义。上述两种态度表面相异,但由于缺乏科学分析,所以极有可能殊途同归,被传统的偏见所俘虏。 这里牵涉到对悲观主义的界定问题。悲观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厌世思想。它认为,人生无意义,其存在是一种罪恶,因而应该追求死亡,到达天国。这正是基督教所宣扬的基本思想。如果拿它衡量叔本华或尼采,显然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们是基督教的死敌。 叔本华固然认为人生充满痛苦,但同时又认为痛苦是意志活动的必然结果,因而它不但不是罪恶,相反倒是人生的肯定方面,是正题。人借痛苦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肉体是意志的载体和傀儡,痛苦是人(包括精神和肉体)存在的内容。没有痛苦,无以显示人之为人的实存。叔本华说:“意志是瑟弦,对意志的阻扰和妨碍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而痛苦则是声音。”(注:[德]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在叔本华看来,应该允许意志左冲右突,让人生充满痛苦,这样生命才有意义;相反,违忤意志的行为如爱人如己、替他人做好事等被基督教所认可的美德,却是令人“厌恶之极”的虚伪,是人生的否定方面,是反题。 在这个前提下,叔本华提出人如何对待自我生命的问题。他有一句名言:自杀,“完全是无目的的和无意义的行为”,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最丑恶世界中具有健全思维的人所采取的徒然的及疯狂的行为。(注:参见叔本华论自杀、论死亡的所有文章。既允许意志行动自由,以便享受人生、享受痛苦;又要求否定意志,从而使一切动机失去使用,成为内心清澄宁静的达者;这明显是一个悖论。但叔本华认为这个悖论既是现实的,又是不可解释的。如果强要解释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叔本华用实践神秘论阻断了人们对它的所有怀疑和一切解释。)为什么呢?叔本华认为,首先,自杀的愚蠢之处不在于它导致了死亡,而在于不能承受痛苦,这种痛苦就是生存。其次,自杀不能证明是识破摩耶的虚幻之幕后的清醒之举,而是作为生命意志自相矛盾的最嚣张的表现,也是摩耶的杰作。(注:摩耶,梵语māhāmāyā,大幻化,叔本华借指表象世界。)最后,自杀仅仅中止了生命,并不因此而中止了欲望;它不仅与否定生命意志毫不相关,而且是对于后者的肯定。生命意志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为死的欲望,死的欲望的表现即是自杀。由此可见,意志的否定完全不在于摆脱痛苦,不在于对生活的不满足,而在于鄙视生活的享乐,做到无欲。叔本华认为,禁欲者应该欣然站到意志现象,即他自己本人的任何对立面去,把每一个痛苦都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他才会欣然地欢迎任何新来的、由于偶然或别人的恶意而加于他的痛苦,欣然接受任何损失、羞辱、侮慢,并把这些当作不再肯定意志的机会。 人不应该自杀,而应该弃绝生命意志,其目的又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就是参透摩耶之幕,意识至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幻像,并为自己身处其中而能冷静、清晰地发现并观察这些幻像而获得一种解脱,进而感到由衷的狂喜。叔本华说:“一个彻底否定求生意志的人,从外表看起来,他的确是贫穷、一无所有、既无欢乐亦无生趣的人,但心灵则是一片清澄,充满宁静和喜悦。”(注:[德]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不仅如此,叔本华还认为,这种清澄、宁静和喜悦的境界是“比一切成就更卓越的东西”,是人生的理想境界,只有达者、贤者才能进入。 从肯定痛苦、反对自杀走向洞悟和达者之境,是叔本华理论的三部曲,亦是其真谛所在。这也是我们读过叔本华原著之后不但不感到悲观失望,相反却体验到被“唤醒”的欢乐的原因所在。 如果上述的追踪与还原基本正确,那么,与其将叔本华哲学称作悲观主义,也许不如称其为达观主义更为准确。 由此出发,以下两个问题也就更容易理解。 首先,叔本华的生活实践和理论主张是否矛盾?以往人们认为它们是矛盾的。有人甚至骂叔本华为伪君子,说他在理论上劝人死,自己却贪生、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从上述观点看,这实际上是不了解叔本华理论的内在精神和起承转合关系的主观臆测。作为达观主义者,他自认为已悟透宇宙人生之奥秘,从而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洒脱、痛快地度过一生,又有什么矛盾呢? 其次,尼采是否悲观主义?以往尼采作品被查禁或只有一些断简残片时,人们习惯于将他与叔本华并提。现在除了甘当偏见的奴隶者外,人们已普遍承认,尼采不但不是悲观主义者,相反是极度深刻的乐观主义者。 作为乐观主义者,尼采是从“悲剧精神”这个概念起步的,它萌生于叔本华理论的土壤中。事实上,叔本华停止的地方,正是尼采的出发点。其所有理论,都与叔本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尼采后来猛烈地攻击叔本华,力图斩断脐带,但也无济于事,明眼人仍能看出脱胎的痕印。正如勃兰兑斯所说,尼采为了惊醒世人,也为了标榜自己的天才,有意忽略、或根本不提、或动辄抨击那些影响过自己的思想家。(注:[丹麦]勃兰兑斯:《尼采》第一章,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二、悲剧精神与直觉主义 尼采的美学观集中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悲剧精神,又提出两个次一级概念:阿波罗(日神)情态和狄奥尼索斯(酒神)情态。阐释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就是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