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是举世公认的著名科学史家, 他为创立科学史学科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十四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萨顿终生追求的理想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其理想及现实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但愿能成为引玉之砖,得到同仁指教。 1 萨顿的理想与实践 萨顿一生的最高理想与目标是要使科学人性化,其实质是使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协调发展,使科学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他指出:必须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而不能使之作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1 〕他又称这种理想为新人文主义,这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主义,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贬低科学,而是使科学“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2 〕他认识到科学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带来灾害。因此主张既要重视科学的物质价值,更应重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如果仅看到前者,即使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不会生活得更好。他肯定科学在人类精神方面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的统一性显示了人类的统一性,强调科学与人文主义结合的必要性,并认定只有他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才能使历史的精神与科学的精神的融合、生命和知识的融合、美与真的融合。新人文主义,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是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而言的,后者本质上是针对过去的,而前者则更多地面向未来,但二者都是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增加人类之间的理解。〔3〕。 萨顿还曾经总结出贯穿于其所有研究和著作中的四条指导思想,即统一的思想、科学的人性、东方思想的巨大价值,以及对宽容和仁爱的极度需要。〔4〕其中, 强调科学人性化是其核心观点。 基于其广博的见识和强烈信念,萨顿进行了卓著的综合性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英雄般的成就。他从1910年起投身于科学史研究, 1912年创办了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史刊物《爱雪斯》(Isis), 并担任主编长达40年之久。1936年,他又主持出版了《爱雪斯》的姐妹刊物《俄赛里斯》(Osiris),专门刊登长篇研究论文,他是国际科学史学术团体的主要发起人,他在哈佛大学为创设科学史课程作出了巨大努力,使这门课的地位日益巩固提高,哈佛大学也已成为世界科学史研究中心,一流科学史专家辈出。在《爱雪斯》的最初几期,萨顿发表了一系列解释性和宣言性文章,他指出该刊物之所以独一无二,将不在于所选择的领域,而在于把方法论上的、社会学上的、哲学上的观点和纯粹历史上的观点系统而全面地结合起来,使历史的探究“达成其完整的意义。”〔5〕为此他采取切实行动, 以公正的态度迅速地进行《爱雪斯》编辑班子的组织工作。到1912年9月他就获得了彭加勒、 阿仑尼乌斯等各学科领域的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体现了其使科学史家广泛了解自然科学各分科史,并吸取自然科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专家意见的意图,也反映出其意识到过分专业化的危害性,故而强调对分科史予以综合的重要性。萨顿一生勤奋著述,成绩斐然:共写了15部著作,300篇以上的论文和评注,编了79份科学史评价性文献目录。 萨顿的理想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以下的“科学人性化面临的现实困难”部分也可视为对此的说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科学一直以指数级速度迅猛发展着。至今,原子弹爆炸已属常事,人类登月亦早已实现,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如克隆技术、智能电脑已经出现。人们往往来不及从人文价值及其可能的后果进行考虑,就对无以计数的科学成果加以利用,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道德伦理、生态环境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人们对科技价值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当前尤甚。众多的人文学者指责科学负有“原罪”、“性本恶”,认为科学终将毁灭地球、毁灭人类,因此,主张限制甚至从根本上反对科学的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尤其是科学家则坚持认为科学一直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而且认为解决危机,拯救人类必须靠科学,因此,主张科学研究无禁区,科学不仅不应限制,而且应以更快的速度加以发展。当然,尚有不少人对科学的后果漠不关心,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疯狂地滥用科学成果。在萨顿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就是两种看法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冲突,一方是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这些所谓人文学者,另一方是科学家”。〔26〕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裂对立至今还在加剧,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更加不可预测,更加难以掌握。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是必然的,为避免人类毁灭悲剧发生,必须使科学有控制地发展,使科学人性化,使之成为完全为人类服务的事业,这就是萨顿理想产生的根本原因。众多的有识之士包括萨顿本人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不凡成就,但这距离理想的实现还很遥远。因此,萨顿的理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萨顿的追求无疑是十分可贵的,他未竟的事业应该成为人类努力实现的目标。 2 科学人性化面临的现实困难 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及其现实关系进行考察,萨顿科学人性化理想的实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严重分裂甚至对立。 科学作为最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发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变革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变革了人类的精神状况。但是,科学发展、分化的结果,却使分别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历史学家等各行其是,自命不凡、互不相容。正如萨顿指出:“确实,大多数的文人,而且我也要遗憾地说还有不少科学家,都只是通过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都不思考科学的精神,既看不到它的内在美,也看不到它不断地从自然的内部提取出来的美。”〔6〕萨顿认为, 现实中存在着下述三种对待科学的错误态度。其一,一些古典学者和文人墨客思想僵化保守,自命为古代与近代文化的卫道士,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美好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视而不见,似乎自己不属于这个时代,这些人自甘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时代,是不足取的。其二,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只关注物质的东西,对非物质的东西则不屑一顾,因而难以领略人文知识真善美的魅力,甚至认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都是一些毫无用场的梦想家。其三,不少文人即所谓的人文主义者则傲慢地宣称,他们比科学家更重要,作用更大,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生命中永恒的要素,而科学家们所关心的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瞬时即逝的事物。在萨顿看来,科学的精神价值是科学的生命,而“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必须理解科学的生命,就像他必须理解艺术的生命和宗教的生命一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