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批判理性主义在波普哲学中的地位 卡尔·波普是本世纪极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早在30年代,他就在《研究的逻辑》一书中初步阐述了批判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以证伪主义原则反对并代替经验证实原则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客观主义反对并代替主观主义作为知识论的主要特征,以理论检验的演绎逻辑反对并代替归纳主义作为有效的科学逻辑,以试错法代替归纳法作为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内容等等。在40年代,他把批判理性主义应用到社会政治哲学领域,用建立在批判理性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开放社会理论反对并代替一切历史决定论观点。之后,波普即开始拓展批判理性主义,先后应用批判理性主义原则系统阐述了猜想——反驳方法论、客观主义的进化的(或称新达尔文主义的)知识论、“三个世界”宇宙论,还与人合作把三个世界理论应用于身心问题研究。 波普自50年代以来发表的理论,仅就哲学基本立场来说,都没有超过在30年代差不多就都阐明了的批判理性主义核心原则。 正如波普在50 年代认为的那样,批判理性主义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本文从波普本人对批判理性主义的理解出发,证明批判理性主义其实是一个自身极度不相容的哲学理论体系。 二、批判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基础 在波普哲学中,理性主义(广义)一词是在与非理性主义相对、而不是与经验主义相对的意义(狭义)上使用的。他把理性主义分成“非批判的”或“全面的”(uncritical or comprehensive )理性主义和“批判的”(critical)理性主义。他认为,理性主义“不仅涵尽理智的活动,而且包括观察和实验”,因而理性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狭义)两个方面。〔1〕由于这个显著的原因, 批判理性主义可以说一开始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狭义)之间的某种折衷。 批判理性主义是在反驳与之对立的其他观点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的合理性也是在反驳其他观点的过程中得以阐述的。波普认为,非批判的理性主义是一种“我不准备接受任何无法以论证或经验来支持的东西”的心态,它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有效性需要与它本身矛盾的“信仰理性”的支持,结果陷入了说谎者悖论。但非理性主义在逻辑上却是可能的,因为这不过是一种“把人类行动的主要源泉当成情绪和激情,而不是理性”的观点,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但波普又认为,在比较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所引起的结果基础上作出的“道德的决定”只能是“选择”理性主义。〔2〕他写道:虽然, 一种未加批判的和全面性的理性主义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同时,虽然一种全面性的非理性主义在逻辑上站得住脚,但我们也没有理由要采取后者。因为还有其他也站得住脚的态度,特别是批判理性主义。它承认以下一种事实:就是基本上理性主义者的态度是建立在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决定,或建立在“信仰理性”上。这样一来,我们的选择就是开放的。我们可以选择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包括激进的或全面的非理性主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种批判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坦白承认它自己的限制,及它的基础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决定(这样它就比非理性主义要好一点)。〔3〕 对波普来说,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归根到底都是以非理性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说明自己的;在逻辑上,即在纯理性主义的标准上,它们都是建立在非理性主义的“信仰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波普指出,批判理性主义是非批判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调和,是“对非理性主义作最小让步”的非理性主义。〔4 〕这就注定了从批判理性主义立场出发无法说明其何以胜过非批判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因为从批判理性主义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实质性区别仅仅在于个人选择上的差异。 三、批判理性主义原则的含义 批判理性主义是“一种随时准备接受批判性论证,并从经验中来学习的态度”,这种态度只承认“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更进一步接近真理”,而不承认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可错的。〔5〕批判理性主义还可以进一步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 1.从理性功能角度 作为一种随时接受反驳并从经验中学习的批判的态度,批判理性主义以一种功用主义的态度理解理性,把理性仅仅视作一种批判的功能,并对古典理性主义关于理性本质和理性本源的讨论采取弃置一旁、不予理睬的态度。〔6〕在波普看来, 关于理性是什么的讨论是就语词进行的争论,非但无益,反而导致思辩的玄想。〔7 〕因此,最好是从理性做什么的角度,即从理性功能的角度讨论理性。〔8〕理性的功能就是批判,而批判就是理性的功能。 2.从理性实际应用角度 批判理性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方法即“理性讨论”的方法加以应用的。这是自然科学和哲学所共同使用的方法,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应尽可能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二是我们应批判地检验所提出的各种解决办法,尽可能对各种解决办法予以批判、反驳,而不是努力为之辩护,因为只有这样,讨论才会富有成果,才能找到对问题的明确的解决办法——尽管最后选择的办法本身仍是可错的。〔9 〕波普把理性批判的态度当成理性讨论的根本要求,认为通过理性的讨论或批判可以获得更好的或最好的理论和方法。理性的批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尽管作为大胆猜测的理论始于问题,但问题本身并不是动力。 3.从理性实际存在方式角度 波普认为,虽然理性“像语言一样,可以说是社会的产物”,但理性的立场只能来自“某些具体的个人”。〔10〕波普所说的理性是一种个人理性,但不是孤立个人的孤立的理性,而是包含着“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个人理性。 〔11 〕由于如何解决理性的私人性与可交流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批判理性主义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使波普早期关于理性的私人性和主体间性共存的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批判理性主义及其演变显得特别重要。波普曾把这个观点称作“理性主义者之对事不对人的讨论态度”。〔12〕在早期,波普不但以此作为理性的私人性、理性讨论或批判的可能性及必要性等观点的形而上学依据,还根据主体间性的观点使理性面前人人平等成了批判理性主义者所“固有的成见”,从而使批判理性主义与他在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价值观点之间具有了共通的形而上学基础。关于主体间性的观点为波普下列重要论点提供了依据:①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集体主义”理论,因为根本不存在什么集体,存在的只有具有独立平等理性的、通过理性的讨论批判而沟通的、迥然各异的个人;〔13〕②反对权威主义,因为权威主义否定了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14〕③反对心理主义,因为心理主义过分强调理性的私人性,否定了客观知识的存在,使理性的讨论和批判失去了客观对象;④为“开放社会”找到了理论依据,因为主体间性的观点使得理性批判的态度不仅适用于单个个人,而且适用于处理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一旦每个人都选择了批判理性主义,则封闭社会就会转向开放社会;〔15〕⑤为知识的客观性找到了现实依据,〔16〕因为在波普知识论中,主体间性与客观性其实是一回事;〔17〕⑥把理性看成既是个别个体的理性又是许多个体的理性的观点,还为建立波普社会政治哲学中颇具特色的所谓“人类理性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