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面临的发展困局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关于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却存在较大分歧。为了更准确地找到解决东北地区“区域病”的办法,本文对导致东北地区发展失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找到根本原因并分析这一原因的政策属性,最后据此提出东北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现有关于东北振兴研究的共识与分歧 从现有关于东北问题的文献分析,当前的主要研究现状可以概括为三个共识和三个分歧,即对东北地区遇到了问题有共识,对问题的属性判断有分歧;对东北地区发展问题的特征现象有共识,对导致东北地区发展失速的原因有分歧;对东北地区未来需要转型发展有共识,对如何实现这一转型有分歧。 首先,对东北地区遇到了问题有共识,对问题的属性判断有分歧。2003年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显然没有根本解决东北地区面临的发展问题。[1]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最初对东北发展问题的属性没有摸准且存在分歧,进而导致出台的政策未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东北地区发展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热潮开始兴起,2016年第二轮东北振兴战略也顺势出台。然而,在目前对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分析中,除个别学者提出东北面临的是“区域病”中最难以解决的“萧条病”外,[2]大量对东北问题进行剖析的观点与上一轮没有明显区别,这也表明学术界对东北地区发展遇到的问题属性判断可能没有发生变化。 其次,对东北地区发展问题的特征现象有共识,对导致东北地区发展失速的原因有分歧。从现有研究看,对东北地区面临的典型问题和特征已有共识。例如绝大部分研究东北问题的文献都提出了产业结构单一、体制机制僵化、营商环境质量不高、要素流失、人口老龄化、国企比重过高等问题是东北地区面临的典型问题。[3-8]然而,对于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出现则仍然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一方面体现在对这些问题究竟是因还是果的界定上,比如东北地区人口要素流失现象到底是导致东北问题形成的原因还是东北问题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分歧也体现于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上述问题?或者说上述这些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先后顺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分歧也会最终影响东北问题的顺利解决。 最后,对东北未来需要转型发展有共识,对如何实现这一转型有分歧。从当前各种研究针对东北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看,强调东北地区应该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虽然在转型的发展方向上存在争议,比如关于东北地区可以发展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就曾遭到诸多质疑,但从东北地区应该转型发展这一判断分析,绝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是相同的。当前的分歧在于依靠什么力量实现这一转型。基础设施投资、政府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学习先发地区的发展经验、优化营商环境等内容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政策建议。[9~13]然而,这些政策也是上一轮东北振兴期间提出的典型政策,继续依靠这些政策能否对东北振兴发挥实质性、决定性作用,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上述三个分歧中,对东北发展失速的原因没有达成共识是根本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找到导致东北失速的真实原因,对东北发展遇到问题的严重程度就会判断失真。同时,找不到真实原因,也最终会影响科学合理的政策出台。因此,找到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失速的真实原因是东北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东北地区经济为什么会失速?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的原因是保证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因此,应首先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着手,在全国经济视角下讨论究竟什么因素导致地方经济失速。 (一)地方经济发展为什么会失速?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视角下,不存在永久兴盛的区域。虽然影响不同类型区域发展轨迹的因素因区域和时间而异,但从具体区域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失速仍然可以找到规律。从地方经济增长的本质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与经济活动的密度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密切相关,经济活动密度越大、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越高,这个地区的发展就会越繁荣;反之,如果经济活动密度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降低,整个地区的发展就会陷入萧条。因此,地区失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经济活动密度和经济要素集聚程度的降低,这主要体现在产业、企业、企业家、人才、资金等经济要素从地区内部外流。当这种流失达到一定规模,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无可避免地陷入失速境地①。而东北目前无疑处于要素流失状态。(见表1) 表1 2009-2018年东北三省企业主体数量变化情况 (单位:个)
指标 | 年份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
私营工业企业数量 | 2009 | 15157 | 3454 | 2212 | |
2018 | 3139 | 3094 | 1671 | |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数量 | 2009 | 3089 | 400 | 296 | |
2018 | 1228 | 307 | 177 | |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 | 2009 | 883 | 407 | 505 | |
2018 | 614 | 356 | 478 |